來稿|趁勢而上:戳破印度「抗中神劇」的藝術謊言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國內外社交媒體最近都在熱傳,印度在2021年就開始拍攝「印版加勒萬河谷大捷」的故事。從網上視頻片段畫面來看,印度拍攝的這版影視作品依舊沒有脱離「抗中神劇」的路線:解放軍在印軍「神勇打擊」下節節敗退,印軍則在激烈的搏殺當中展現出「高超勇氣和強大戰鬥力」。

此外,印度的一款手機遊戲宣傳片也採用了類型的創意,大肆渲染「印軍英勇擊潰解放軍」的劇情。而早在2021年初,就在中國公開悼念衛國戍邊四位英雄後一周,印度開始播放一部10集短劇《1962高原之戰》,這部劇為印度與美國迪士尼聯合制作,並且在美國迪士尼流媒體平台同步播出——也許美國考慮到印度影視的國際影響力,借「軟實力」影響政治和輿論,會在世界範圍內大肆宣揚這部電視劇才是「歷史」,故意欺騙和誤導不明真相的的外國觀眾。

來稿作者:白中石

印度民眾對影視的狂熱無需贅述,印度影視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廣泛的受眾和市場影響力,對於印度拍攝中印邊境衝突「真相」的舉動,不少國內網民直呼「我們不拍,真相就被別人拍了」。中肯地說,這些年,中國戰爭電影產量穩定,但較難引起國外受眾共鳴,且製作水準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們可以此為契機,趁勢而上,拍攝一部有關「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印邊境的英雄壯舉與事蹟」的電影,因為中國作為中印邊境上現實世界的戰勝國,並不需要等到印度把電影拍完再去反擊,只要印度敢像現在這樣,在這件事上放風起頭,它就已經「先開第一槍」,我們出手名正言順。

人民需要凝神聚力的優秀的戰爭題材電影

優秀的戰爭題材電影是有温度的一線宣教。好電影易於使人入戲、代入角色,進而感同身受。和一般類型題材的電影中,觀眾會在觀影過程中代入某一個具體角色不同,涉外戰爭題材的電影涉及「對戰雙方」,觀眾在代入某個角色之前,會先代入某一方,這會強化觀眾的立場意識、主場意識,與之伴隨的宣教過程就有了溫度。

票房體現的是大多數人的精神需求。《長津湖》《戰狼》雄踞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排行榜前兩位,部分美西方國家的政客、媒體只顧拿「戰狼外交」諷刺揶揄,卻有意迴避中國民間排山倒海的歷史民意,很不專業。大部分中國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直接遭遇「外國人的傲慢」,但大家依然有股埋藏心底的力道,為什麼會這樣?最該反思的不是中國人。在過去某個階段,中國的大眾輿論曾有過關於「為何不重新拍攝朝鮮戰爭」的討論,之所以討論是因為老百姓想看但沒有。今天我們可以拍攝有關中印邊境軍事鬥爭的新電影。

咱們自己的這部電影怎麼拍攝

把老台詞和新畫面結合起來。過去幾十年,中國電影的拍攝技術進步了,特效越來越好看,但台詞卻越來越極端:要麼複雜,有意把「餓了」說成「腹部的空虛讓我想要進食」,標榜「文化」;要麼造作,故意把「餓了」說成「老子能啃十頭牛」,營造「地氣」,這些都是假文化和虛地氣。文化是要把道理講深而非把話講複雜——「我將無我」才是文化;地氣是要把道理說清而非把話說極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才是地氣。

新中國成立後,拍攝了許多具有時代印記的優秀電影,像是《地雷戰》和《鐵道游擊隊》,今天看特效和畫面是絕不如現代技術的,但只從電影的名字就能感受到作品的純粹,比今天許多不明所云的電影名字更讓觀眾感到直白與真誠。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回顧、重温老電影中演員的表情、眼神、台詞?因為真金不怕火煉。試想,如果這部中印邊境軍事鬥爭題材的電影,把《流浪地球》的現代拍攝技術與《地道戰》和《平原游擊隊》樸素而熱情的台詞風格相結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深入一線就會發現,這樣的電影最吸引的恰是中國青壯年,把握守正創新的道理,有些老樣子就是新樣子;這樣的電影吸引的恰是外國青壯年,把握物以稀為貴,聽慣美西方裝腔作勢的台詞,有些老台詞就是新台詞。

咱們自己的這部電影在哪放映

把禮堂操場和場院,國際傳播和線上傳播統籌考慮。電影和政治的聯繫,可能比大多百姓想象的更為緊密。早些時候,有的國家的領導人,在接待外賓、朋友時,除了會晤、吃飯,是會一起看看電影的。中國拍攝的有關中印邊境軍事鬥爭題材的電影,如果真的拍好,也可以是中國國家領導人贈送友好國家的國禮,或在接待友好國家領導人時共同欣賞。過去,社會面上直接面向大眾的電影供給比較少,民間很多地方放一場電影像過節,部隊的操場、單位的禮堂、村中的場院坐滿了人,家屬拿着蒲扇、孩童追逐嬉戲,很是熱鬧。現在的年輕一代,九零之前的人,對這些事應該還有印象。時至今日,好的電影不只可以在電影院賣票,偏遠部隊、單位、鄉村,不方便去電影院的人也可以在禮堂、操場、場院集中免費觀看。

國際傳播方面,我們拍攝的這部電影,印度大概率是不會引進上線電影院的,但這不重要。自吹「文化自由」的美國和部分國家,恐怕也不會引進,不會給自己的國民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自由,但世界並不只有這幾個國家。也許俄羅斯、巴基斯坦等一眾國家的人民,倒是可以自由的去電影院欣賞這部電影。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有關「美式自由」謊言的、很有工作空間的切口,是陽謀。線上傳播方面,網路時代,電影院相對手機電腦只是一種「額外花錢的享受」,只要電影真的好,一些國家想禁是禁不住的。

咱們自己的這部電影如何破題

做事宜有大主題、多線條,線條匯到主題去。現階段中國外部環境主要矛盾的方向在美國,中印之間電影的事,也可以服務主要矛盾。

電影永遠都有主旋律,美國電影有藝術謊言。要說政治控制、影響、利用電影之深,還沒有哪個國家能甚於美國。中國已經意識到「高級黑」和「低級紅」的危害,深刻認識到「扛着紅旗反紅旗」的心機。但在把握、觀察、分析美國對自己進行「低級黑」和「高級藍」,對自己使用「踩着旗幟捧旗幟」的招數時,還宜更加深入。

美國電影宣傳主旋律的方式,是通過批判電影裏的美國政府讓觀眾卸掉防備,之後重複現實中的美國政府一直在標榜的「道理」,洗腦民眾維護體制。美國電影通過批判電影裏的政府維護現實中的體制是虛偽的,因為體制決定了下一個美國政府和上一個美國政府無異,這是非常典型的「踩着旗幟捧旗幟」。例如,《阿甘正傳》用自由、人性、善良、磨難、反戰等概念,把人心聚在一起,但其中的批判卻是與體制之間互有默契的作秀:《阿甘正傳》是反戰的,但派出軍隊赴越南作戰的甘迺迪、尼克遜政府,派出軍隊去伊拉克作戰的小布殊政府,嘴上也一直在說「希望和平」、「維護和平」,強調「美國是戰爭的受害者」,「希望結束戰爭」。即便某部電影掀起反戰浪潮促使當事政府結束戰爭,但時隔不久一屆新的政府卻繼續利用反戰電影有關「自由」的主題發動一場新的戰爭。我們自己的,有關中印邊境軍事鬥爭題材的電影,可以試着把美國電影給世界人民編織的這個「藝術謊言」戳破,總要邁出第一步。

眾口難調,做大集體的工作,抓住國內主流和時局之需非常關鍵。

作者白中石是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理學碩士,內地機械工程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