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人口老化影響全球 策略性輸入外勞大勢所趨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人口老化是全球趨勢,聯合國預計香港在2050年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本港的勞動人口近年已開始萎縮,疫情後各行各業都缺人,立法會日前就以大比數通過一項無約束議案,要求政府為不同行業輸入外勞。筆者認為,政府必須有短中長期策略,先精簡輸入勞工程序,再盡快掌握最新人力資源數據,針對建造業等急需人手的行業推出外勞特別計劃,同時加強培訓本地人才,以應對未來人口老化的重大挑戰。

來稿作者:簡永哲

現時日本是全球最高齡國家,有29.9%人口屬65歲或以上,其次為意大利(24.1%),根據聯合國人口分析,預計未來30年內,全球65歲及以上的人數將翻倍,到2050年達到16億之多。屆時香港料有40.6%的人口為65歲或以上,在擁有超過100萬人口的地區中,排名第一,其次才是南韓(39.4%)和日本(37.5%)。

立法會本月20日辯論自由黨主席邵家輝提出「加快輸入人力,補充本港勞動力」的議案,邵家輝強調現時各個行業均面對嚴重人手不足的問題,不同業界代表均向他表示難以請人,希望能加快落實輸入外勞措施。事實上,本港一直也有輸入外勞,但需經勞僱會審批的「補充勞工計劃」,在2017至2022年申請人次超過4,600人次,最終僅1,500人次獲批,這雖與疫情有關,不過勞僱會的審批長達5至6個月,普遍認為必須盡快精簡程序,否則根本應付不到現時輸入勞工的急切需要。

未來北部都會區將會有極多大大小小的基建工程,政府與發展商也需要大量建造業工人,如果一直缺人,工程進度勢必拖慢,影響深遠,亦令超支機會大增,如因要趕工令工人加班頻頻,對工業安全也不利。所以邵家輝日前提出議案時,亦有要求當局推出計劃,容許大灣區外勞即日往返本港及居住地,這種彈性安排也是因時制宜。早前有報道指出,當局擬考慮參考社署的「院舍輸入照顧員特別計劃」,准許建造業及運輸業這兩大重災區,輸入外地勞工,名額或逾一萬個,最快下半年推出。筆者認為,這種特別計劃毋須勞工顧問委員會審閱申請,而建造業確需要大量熟練工人,為了應急,實在無可厚非。

全球化及人口高齡化之下,很多地區也輸入外勞,補充人力,香港作為開放型社會,實不應再視外勞為洪水猛獸,因這必然是未來勞動力組成的一部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之前也向勞工界派定心丸,強調政府會以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作為大前提,增加輸入勞工會適度且有規範,而無論是「補充勞工計劃」或即將推出的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均要求外勞工資不低於相關職位的中位工資。政府肯作出承諾,這樣就不會令外勞有「低薪優勢」,算是紓解到一些本地工人的憂慮。

根據政府在上一輪人力資源推算結果,本港的勞動力會在2020至2022年達到峰值,之後長期呈下降趨勢,預計本地人力供應在2022至2027年,平均每年會下跌0.6%,2027年整體會欠缺17萬勞動人口,當中以教育水平較低的勞動人口,人手短缺情況尤為明顯。因此長遠來說,政府必須做好培訓工作,協助本地勞工不斷增值,提升技能;同時要盡快掌握最新人力資源數據,這樣才可針對最缺人行業,重點作出全方位人手培育,對症下藥。

不過,政府今年中才會開展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就不同界別的勞動力供求做數據分析,而推算的主要分析結果要明年第三季才完成。筆者認為這方面動作必須加快,否則擬定外勞策略時將會十分被動,因如前所述,勞動力下降是全球問題,各個地方也對外搶勞動人口以至專業人才,誰先掌握人力大數據,便能率先部署,搶佔先機;誰能夠維持充足勞動力,將來便越有機會突破人口老化的困局。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