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如何學好「兩會」精神 有三個問題先考慮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全國兩會月中閉幕,學習兩會精神之風席捲全港各區,特區政府與民間團體紛紛針對不同對象組織兩會的分享學習會。筆者身為全國政協之一,返港後也已參與多場不同性質的學習會,擬藉本文與讀者朋友討論三個關鍵問題:要學什麼?該怎樣學?而更關鍵的是:香港市民為何要學習兩會精神?

來稿作者:楊莉珊

為市民找一個學習動機

學習與其他工作一樣,必須要有合理的動機來推動,才能有理想的效果。對於商界的朋友,了解兩會精神,從中提煉國家發展意圖,可以從中捕捉商機,這已經是很強大的學習動機。對於從事公共事務的人,了解國家政策更加是工作基本要求。但對於每日忙於工作的普羅市民,這顯然不構成他們的學習動機。

市民朋友為何要學?關鍵不在於事件是否重大,而在於與自己的關係有多密切。俄烏戰爭、法國因退休法案觸發全國大罷工,絕對算得上是重大事件。但與香港的直接關聯性不強,所以我們不需要太深入了解事件,也不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要學習兩會精神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為兩會內容將影響國家與香港的日後發展。國家與香港雖然循「一國兩制」原則發展,但經濟、民生、政治等方方面面早已高度結合一起,而且隨著發展的需要,將更進一步融合。在這種大趨勢下,香港與內地在「一國兩制」體制上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有關國家未來發展的全國兩會,其實也預示著香港未來的發展道路。

但可惜的是,「一國兩制」的普法教育還需進一步深化,社會上至今仍有民眾誤解「一國兩制」就是一國國家的「品牌」下,內地由內地發展,香港由香港發展。如果這種思維怪圈不打破,恐怕喊再多「國家發展,香港機遇」的口號也不能動員太多民眾的學習興趣,因為當個人認為事情與自己關係並不緊密,很明顯就不願意投放太多時間去學習。所以推廣兩會精神學習的前提,在於鞏固社會對「一國兩制」的深入認識。

選好方法與內容提升學習效果

兩會是一個有關國家未來發展的全方位會議,相關的改革、規劃集中呈現,內容豐富繁多,涉及整個社會。儘管市民知道兩會精神與自己有緊密關係,但市民卻並不一定有興趣主動了解整個會議的方方面面,因為國家大政、宏觀政治,畢竟跟普羅市民有點距離。

筆者過往也曾應邀去一些社會團體、學校分享兩會精神,在做準備之時,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往往是觀眾是誰?然後根據觀眾關注的角度來決定具體的分享內容。只要找出受眾的學習動機,那學習內容便更容易解決了。筆者相信大多數市民都可以從中尋找到自己的關注點,比如對青年朋友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可能蘊含適合自己改變人生的商機,內地升學可能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後半生。對於長者來說,跨境養老也將為自己提供更多選擇。對於有一定基礎的香港公司,或者國家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佈署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最後要討論的是「怎樣學」的問題,這算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宣講者用怎樣的技巧,受眾用怎樣的方法,學習過程又是否需要那些工具?這些都決定了學習的效果是否理想。學習過程是接觸新知識的經歷,讓聽眾快速掌握此前並不熟悉的新知識,我從多位口才便及的政協同儕身上學到講故事的方法。而做為一個學習者,先對有關課題有個預習,也可以明顯提高學習效果。當然,如果官方可以及時出版一些附註背景資料的政策解讀小冊子,這更有利於提高一般民眾的學習效果。

我們經常在學習當中聽到很多宏觀性的「金句」,比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推進強國建設,離不開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在強國建設進程中,香港有責任更有條件發揮重要作用。香港應用好自身優勢,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獨特的貢獻」等等。這種語言雖然鼓舞人心,但要讓普羅市民有所共鳴,恐怕還需要進一步的解說「金句」背後的故事。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