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搶創科人才須建立良好氛圍 改革事在必行
新一屆政府積極想方法「搶人才」,可是最近有創科公司人員慨嘆,今年員工更替率極高,即一邊請人一邊有人離職,大大影響業務發展。問題出在哪裡?筆者認為是軟實力不足所致,本港長期建立不到良好的創科氛圍,牽頭機構的營運亦出現問題,自然留不住人才。這方面作為領頭羊的科技園責無旁貸,其涉及的「蘋果大樓案」及「數據劏房案」,大大影響外界對創科發展的印象,園方管理層要問責之餘,應科院、數碼港、生產力促進局等作為輔助角色之機構,也應想想各自定位,認真改革始能推動到香港創科發展真正向前邁進。
來稿作者:徐毅興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不止一次指出,香港須加快建設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搶創科人才是當務之急,政府近數年投入過千億元於創科發展,科技園等機構要錢有錢,要地有地,結果卻未如人意。日前科技園的人才及人力資源總監坦言,創科公司人才流失嚴峻,近來員工獲聘及離職比例竟是「1比1」,創科團隊整體人數零增長,想大展拳腳也不能。
軟實力有時比硬資源更重要,在創科領域尤甚。創科公司上述的處境,反映本港創科氛圍仍然不夠好,吸引力明顯不足。筆者認為,有兩個致命傷,其一是園區管理及營運方面,因這些高層次因素直接影響創科公司進駐本港及人才留低長遠發展的意願。
近年本港創科發展跑輸鄰近地區,不少人都將矛頭指向作為「香港創科旗艦」的科技園。究其原因,是科技園作為法定機構,應有效地履行其監管責任,卻由於管理層疏於監管,導致官司頻頻。除了有租戶明目張膽地將工業邨(現稱創新園)平價用地變作「數據劏房」外,蘋果大樓案也轟動一時,其餘還有一些租戶被揭發違反地契條款等事例。這些負面新聞很易成為外界焦點,內地及其他地區的創科公司或人才對香港創科印象必因此大打折扣,質疑創新園是地產模式運作,又或是制度出問題,以致與創科無關的報館可以濫用土地資源多年而不被察覺。
另外,科技園坐擁三個創新園等逾200公頃土地,當中超過10幅土地閒置,凡此種種,都反映嚴重浪費了本港珍貴土地資源。任何產業,要建立良好發展氛圍,必先建設有效制度,筆者建議,園方要完善嚴謹的定期巡查制度,除了將違規的租戶驅逐外,亦應以法律制裁這些濫用公共資源的租戶,就如打擊濫用公屋的富戶一樣。再者,根據《香港科技園公司條例》,科技園須按照審慎的商業原則處理其業務,而作為公營機構,科技園必須採取一齊可行的措施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監管必須到位,制度必須有效,故此對於沒有履行好職責的園方管理層,也應解除其職務,甚至要負上法律責任 ,以向外界展示撥亂反正的決心。
資助五花八門 部門範疇重疊
至於另一個致命傷,就是分工及資源調配問題。眾所周知,本港除科技園外,數碼港、生產力促進局、應科院,以至直接隸屬創科局的創新科技署和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也各自負責很多範疇,有些會有重疊。這些機構或部門,推出大量各式各樣資助計劃項目,頗為混亂,例如「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和「科技券」就十分類似,搞得企業一頭霧水。「Web3基地」是數碼港還是生產力促進局負責?「工業4.0」由科技園還是生產力促進局推動?「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又是哪個機構負責呢?可能很多初創公司也未必知道答案。
創科分工要清晰、資源要分配得宜,不可集中在科技園身上,這些已有不少業界人士提出過,政府真的需要認真檢視,作出改革。好像今年預算案提出,就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進行可行性研究,並用90億元設立生命健康科技研究院,當局必須盡快有決定,最好先由政府部門全權負責,統籌好才再按情況清晰分工。需知道,創科早著先機,成功機會就更大。
特區政府與國家科技部最近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安排》,意味將來本港需肩負更多科研任務。為了不辜負國家對香港發展成創科中心的熱切期盼,筆者認為,政府有必要與各創科機構共同設立一些原則共識,做好範疇分工,整治好科技園問題,然後齊心建立一股凝聚力,令本港擁有正面而濃厚的創科氛圍,這就是創科發展急起直追的關鍵助跑器。
作者徐毅興是任職跨國企業的八十後工程師,對城市規劃、舊區重建猶感興趣。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