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香港發展創科真需要更多獨角獸企業?
為引領香港實現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日前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未來5至10年的香港創科發展制訂發展目標,當中提及希望推動「獨角獸」企業10年增至30間,即平均每年約增2間。然而,要推動香港發展創科產業、新型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香港是否需要創造更多的「獨角獸」企業?
來稿作者:梁海明
《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及香港現時有12間「獨角獸」企業,目標在2025年增至18間、2030年更增至30間。何謂「獨角獸」企業,而香港特區政府為何又要大力追捧?
「獨角獸」指的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未上市的新創公司,在2013年由美國Cowboy Ventures的創辦人提出,比喻成功新創企業如獨角獸般那樣罕有,能夠成為獨角獸的新創企業,通常已經經歴由Pre A、A輪、B輪、C輪、甚至D輪、E輪等多輪融資,才能到達准上市 (Pre-IPO )的階段,能夠成功到達上市IPO的則是代表企業的創新性及未來潛力已經得到投資者的肯定,因而政府、社會各界對這些新創「獨角獸」不斷追捧。
不可否認,在過去,互聯網時代的經濟生存法則,只有推動平台經濟和生態圈發展,從而壟斷整個行業,才有可能突圍而出,打造成功的「獨角獸」,例如,AirBnB、滴滴打車、美團等,就是成功的「獨角獸」。
不少企業創新最終為了壟斷
「獨角獸」的出現是人的本性使然,而人的本性之一就是追求壟斷。美國《紐約時報》曾報道過,遊戲《大富翁》發明者美國人伊莉薩白-瑪吉(Elizabeth Magie),曾為《大富翁》設計了兩套遊戲規則,一套為反壟斷,遊戲中有人創造財富後,所有玩家都能夠獲得回饋;另一套規則是壟斷式的,各玩家只有努力狙擊對手,才能成為大富翁。由於人的本性使然,都希望獨霸鰲頭,最後這個遊戲流傳至今、獲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遊戲迷喜愛的版本,都是壟斷式的版本。
而且,不少企業的創新、創業,最終也是為了壟斷。美國矽谷創新人才眾多,創意十足,但無論是Google、Facebook還是PayPal,一直都能佔領市場,依靠的就是他們產品服務獨一無二,其它競爭對手難以匹敵,能夠大面積佔領市場的服務,才是企業發展的康莊大道。許多人往往認為資本主義的精神是競爭,但事實與直覺相反,要發展出好的創業模式,企業應該要保持壟斷,並回避競爭。
在經濟學上,某種程度上的壟斷也是站得住腳的。美國芝加哥經濟學派的相關理論稱,政府要想透過競爭法管制產業鏈中制造、批發、零售等之間從上而下的「縱向關係」,後果往往是誤中副車,因為「縱向限制」(Vertical Restraint)除了影響壟斷之外,也會影響到市場的經濟效益。當然,芝加哥經濟學派並不是認為所有「縱向限制」的商業行為都對社會無益,只是如果政府要正確無誤地分辨出少數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商業行為又成本不菲,因此政府「寧枉莫縱」,才是競爭法對「縱向限制」應有的務實態度。
「一獸功成萬骨枯」
然而,理論終究是理論,現實則終究還是現實。時到如今,市民可以發現不少平台已經退場,例如共享單車ofo,此類網絡平台的雙邊補貼、企業並購策略,這種全球攻城略地的擴張思維發展策略,已經證明了多數難以維持長久。又例如,中國的共享汽車企業,當年便是透過瘋狂補貼去搶佔市場,但這種補貼行為難以維持長久,畢竟,再好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最終需要面對現實,企業在追求市場佔有率之餘,長遠還是需要能夠產生效益,以及依據所屬行業與營運角色進行調整,才能成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而且,不少「獨角獸」在攻佔市場期間,不僅會令市場失序,更令市場遍體鱗傷。雖然政府、市場很多時會吹捧「獨角獸」的成功之處,但在背後,「獨角獸」實際上是「一獸功成萬骨枯」,更多的是腥風血雨下的結果,一個「獨角獸」的成功,顛覆了一個行業,同時犧牲了眾多微小企業,令微小企業為迎合「獨角獸」的獨大而變成更艱苦經營。並且,很多「獨角獸」在上市後較少考慮小股東的利益,貪圖一時之快去瘋狂燒錢、盲目擴張,而很少做到注重成本效益,強化自己的核心能力,以永續經營為目標。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認為,「獨角獸」是創投基金吹捧之下的產物。推動企業上市並不是結束,而只是一個開始,如果新創企業把上市當作終點目標,無疑會令市場投資者感到顧慮,因為企業上市之後,是否就不再繼續發展,股東賣出股票大獲其利離場?對於新創企業始創人而言,創立企業是為了創造有價值、具備競爭力、能為社會、科技進步乃至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的企業,而不是創造一個只懂賺錢的企業,企業有責任紮實地去建構核心能力,因為有價值的企業才能長久生存,企業的價值不是喊出來。
香港需要初創企業「千里馬」
所以,香港特區政府不應一味迷戀虛構出來的「獨角獸」,而更應腳踏實地,提供更多資源推動初創企業變成能在市場跑得更快的「黑馬」,再由「黑馬」進化為可持續發展、能夠更多承擔社會責任和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千里馬」。
而且,在當前中國經濟已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新格局,中央政府更於本月14日發佈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將大力激發並提升內需潛力,並提出要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等的要求。香港特區政府若還以創造更多「獨角獸」作為目標,不僅可能不太符合中國內地的國策,還可能也反映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的思維更偏向於盈利思維,而非是進一步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推動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發展思維。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是由中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聚焦於粤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宏觀經濟等領域研究。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