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青年發展藍圖缺乏了浪漫
政府於上月推出《青年發展藍圖》,本想就《藍圖》未能因地制宜及因時制宜作出評論,但我因在長洲一書店一逛而受到啟發,一份可能嘗試「為青年好」的藍圖缺乏的是甚麼。以我所知,亦有部分青年認為這份藍圖並非為他們而設,亦未能受惠於超過160項的政策指標及措施。縱然局方稱這是一份屬於全港青年人的《藍圖》,其最終目標是創造一個充滿機會、成就夢想的社會環境,然而,觀感上及實際上亦有感為一份「為部分青年人」而設的藍圖,未能從廣泛青年人角度出發。
來稿作者:蔡秀青
確實地,《藍圖》有提及「來香港每一個青年都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成為心繫家國、具備世界視野、能擔當香港『一國兩制』發展及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那筆者提及的浪漫是甚麼呢?這是對香港未來的可能性的嚮往。是的,現實是,我們都瞭解現在有新的框架,同時我們是否就要忘記香港的獨特性、根源及我們自己的故事呢?我們是否這麼容易把「兩制」的可能性及空間都拱手相讓呢?
青年發展藍圖缺乏青年的浪漫
《藍圖》以四個篇章「探索篇」、「希望篇」、「自強篇」及「建設篇」提出行動及措施,並以青年發展委員會、青年專員、青年儀表板及持續聆聽和檢視作執行機制。當中涵蓋職業專才教育、STEAM教育、支持多元產業發展、協助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回應青年住屋需及價值觀培養等。惟看見亦不大多有興趣細閱,除非是工作所需或真正關心香港青年發展。「藍圖」與現實的隔閡或許是在於對青年和現實的抽離,想著局方想看見的青年模樣來倒模出「香港青年」的「應有」樣式,繼而削去青年及個人的棱角。剝奪的是青年可以浪漫的空間啊!所說的機制及委員會都主要是方便政府採集意見,管理青年,卻忽略如何能提供所須土壤讓青年發熱發光,這難怪部分青年選擇到其他地方發展。
站在管治者的角度,可能他們認為培養「應有」樣式是有需要的,但這會否適得其反,令青年更有抽離感和離心感?這一種「樣式」是否能令這座城市發展更有動力?更簡單的是,我們是否想自己的子女成為機器的一顆齒輪,磨損至殆?沒有希望和浪漫的青年,在處的土地亦沒有甚麼夢想和營養可言。若一株植物需要的是水的灌溉,強要說他需要陽光而放出烈日下暴曬並不能有助植株的成長,生出果實,更影響了土壤的供養性,甚至是附近土壤的養分。
沒有期待沒有失望
自上年7月,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民青局)連同青年發展委員會舉辦及參與超過170場諮詢活動,接觸數以千計的青年人和青年工作持份者,同時亦收到超過190份書面難意見。然而 ,不少青年未感「they have a stake」,諮詢過程亦未有被邀請參與,可見諮詢過程資訊透明度不足,令青年即使想表達想法亦不知有何途徑。
或是局方未夠主動積極從多方面聆聽意見,令更多聲音被聽見。可惜的是,更多青年是對局方沒有期望,亦不認為局方真的是從青年角度出發,會有相關政策惠及他們,因此亦沒有失望。局方應反思所接觸的群體的代表性和廣泛性。如果局方真實地感受到青年人的無奈、不憤、悲痛、沉重、傷感、絕望、擔憂、憂鬱,你還會寫出一份這樣的藍圖嗎?如果局方確實地了解到青年人的盼望和心聲,你還會寫出一份這樣的藍圖嗎?這一份藍圖,就是你對我們的期盼嗎?
青年面對的挑戰 與局方的平行時空
就青年面對的挑戰而言,除了《藍圖》中列上的種種挑戰,包括向上流動、壓力和精神健康、參與公共事務、國民身份認同及世界觀及對國家發展大局的認識,更是有一些未能言喻的困難——確立自我身分認同的空間、與不同「想像的共同體」共存的流動性、發展個人興趣和志業的土壤等。「國民身份認同」並非青年正面對的挑戰,而是局方視為的「缺陷」;「世界觀及對國家發展大局的認識」並非青年正面對的挑戰,而是局方視為的「不足」。若不清晰地𨤳清青年真正的挑戰以及局方自身的挑戰,是很難確確實實地支援青年。
這份《藍圖》突顯的是局方對部分青年人的不瞭解。確實,《藍圖》在某程度上是嘗試解決部分青年面對的困難。然而,部分青年自身的發展可能更需要的是「做自己」的空間,一個不讓自己成為曾經討厭的成人的空間,一個追求不同形式的生活空間,一個不須被倒模的空間,一個表達的空間,一個物理上的公共空間,一個心靈上的休憩空間。若果你對以上的種種嗤之以鼻,或是一口否定任何的可能性,那可能便是一種的不瞭解,缺乏了我們擁有的浪漫。
明明知道寫了一篇這樣的文章亦不會改變到局方的青年政策方向和思路,但仍是要寫我們獨特的浪漫。而我只是不想扼殺了自己的浪漫而已。
作者蔡秀青是香港賽馬會學人,並獲香港卓越獎學金於倫敦大學學院修畢公共政策理碩士,現為公共政策顧問。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