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財政赤字下宜再審視人工島計劃的必要性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月出爐,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告本年度赤字將逾千億元,強調要審慎使用財政儲備。政府未來一段時間理應集中資源在復常工作上,故當局早前公佈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造價大增至近5800億元時,立刻觸動大家神經,各界再次深思這單本港史上最昂貴基建工程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香港的經濟短期內還是充滿挑戰,政府必須量力而為開發土地,發展主次要分明,可達至「雙城三圈」之效的北部都會區,在重要性上必然優於人工島;在功能性上,北都區的基建能打通新界縱橫命脈,惠及全港接連深圳,也是「無得輸」,因此集中火力推動北都區,再穩中求進規劃人工島,才是務實之舉。

來稿作者:簡永哲

財爺陳茂波在預算案諮詢資料中,略略交代了本港最新財政前景。由於去年股巿和樓市疲弱,印花稅的收入肯定不似預期,賣地和補地價收入亦遠遜原先估計,本財政年度的財政狀況將較預期差,料赤字超過1,000億元,遠高於之前估算的563億元。財爺更打「開口牌」,指政府大幅增加開支的空間十分有限,要維持大體收支平衡,需開源節流,也要考慮如何讓財政儲備在困難時發揮作用,撐經濟、紓民困,預備有力反彈。不過,財爺指出,儘管經濟前景未許樂觀,政府仍會繼續投資於基本工程項目上,而現正進行的策略性基建項目包括西九文化區、啓德發展計劃及新發展區(古洞北及粉嶺北、洪水橋)。財爺提到的3個新發展區,連同已獲撥款的元朗南新發展區,都包括在北都區計劃之內。

在時間性而言,雖然「明日大嶼」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似乎比北都區大計較早出台,但前特首林鄭月娥在2021年尾受訪時指出,北都區範圍內其實約有6至7個發展項目早已進行中,港鐵北環綫亦早已立項進行,這亦解釋了為何政府一直未能為北都區大計交代一個具體預算數字。林鄭當時在訪問中更形容,「明日大嶼」完全是一張白紙,由填海到基建的費用,比較易估算。筆者認為,由此可見,北都區基本上是一個發展新界的持續延伸,即使沒有冠上「北部都會區」這名稱,相關發展也會繼續進行,只是規模上不會如此具體及龐大,亦不會如現時般高度重視。

北都區大計之所以一推出便備受重視,原因很簡單,加快發展新界以增加房屋供應,這個大方向沒有太大爭議,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北都區毗連深圳,落實這大計必定可加快與內地融合,切合國家發展大局。相比之下,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一直都好像一個脫離主體發展的「額外」方案,在海中憑空興建,引發填海爭拗之餘,還要想方設法斥巨資建大型鐵路及公路駁入島內,為的只是1,000公頃的土地,而島上最多只容納到55萬人口,與屯門區相約。北都區呢?覆蓋面積達3萬公頃,當中雖有些土地是山嶺郊野,但總共可容納250萬人口,提供至少65萬個就業機會,當中多項交通基建亦有利港九新界運輸網絡貫通。

誠然,人工島當然並非一無是處,對政府來說,最大好處是當局對島上土地擁有很大的主導權。但政府赤字高企下,根本沒有本錢同時開展北都區及人工島兩大計劃,筆者建議當局要分緩急輕重,理性地作出取捨,專心主力發展好北都區,再審時度勢,盡量令人工島工程達致良好程經濟效益,這才符合財爺經常說的量入為出原則,同時也能顯示出現屆政府懂得變通的施政智慧。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