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馬來西亞大選|民主勝利 人民失意
馬來西亞第15屆全國大選於周六(11月19日)舉行,本屆選舉的合格選民達2117萬人,首投族人數近600萬。據馬國選委會在周日(20日)淩晨5點記者會說,本屆大選的投票率為73.89%。換句話說,共有1564萬個選民履行了公民義務,投下神聖一票。
在222個國會議席中已經有220個議席有了結果。分別為希盟82席、國盟79席(包括沙盟6席)、國陣30席、砂盟22席、民興3席、全民1席、社會民主和諧黨1席、獨立人士2席,另外2席因候選人在投票日前去世或惡劣天氣而需改期投票。
來稿作者:陳文坪
選舉結果沒有任何政黨或政黨聯盟可以取得單獨組織政府的簡單多數席次(111席)。這時獨立59年來首次出現懸峙國會而導致政府難產。各政黨聯盟需要秘密談判或進行台下交易方能組織新一屆政府。
如果說第14屆全國大選(2018年5月)是出現「華族海嘯」(選票絕大多數投給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本屆大選可說是「馬來人發動海嘯」,把執政近60年的巫統(國陣骨幹政黨)拉下台,巫統國會議席比上屆少了一大半。這時,巫統主席阿末紮西才說:「第15屆大選的成績是人民給予我們的一大信號。我們願意擱置我們之前的情緒分歧。」 希望他能更清醒選民用選票對他的「審判」,自己知難而退,負起應有的政治責任。
馬國本屆大選,一些地區如砂拉越部分選民是在水淹及膝排隊投票;有的地區選民是撐著傘,在雨中排隊投票,選民這種民主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讚賞的。這是馬國民主的勝利。
不過,本屆大選出現懸峙國會,致使新政府難產,是馬國人民的一大挫折。即便各政治聯盟在合縱連橫下組成政府,其互信、根基也是薄弱的;今後執政也是受牽制的。因為,各聯盟是為利益而組成政府,而非相同信念結合起來。這為想擁有一個穩定政府來帶領國家開創新局的人民,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甚至埋下了「政治動盪」的隱患。這可是馬國人民的失意。
本屆大選最大的輸家非前首相馬哈蒂爾莫屬。當政22年的敦馬哈蒂爾醫生,兩度擔任首相。今年97歲高齡的他,本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他卻不甘寂寞,重施故伎,認為只有他才能拯救國家。在本次大選以選民還需要他為說詞,再次披甲上陣競選連任吉打州浮羅交怡國會議席。最終被選民拋棄,連按櫃金也保不住。這是敦馬一生的「恥辱」。還有,他一手成立的「祖國鬥士黨」在本次大選中競選的所有議席,全軍覆沒,其兒子的按櫃金也被沒收,完成被選民唾棄。
政治「青蛙」令政府接連垮台
回顧上一屆大選,希望聯盟贏得大選而上台執政。不過,二次任相的敦馬「狼心」膨脹,想一手遮天,不守信諾。希盟政府只執政22個月。因敦馬選擇辭職、又因有成員黨退出,加上希盟的公正黨內部有議員跳槽而垮台。
四年更換三個政府,政局不穩定的日子,都是一些政治「青蛙」不停地跳躍,讓民選政府接二連三垮台的始作俑者。本次大選,理智的選民終於看清政治「青蛙」的面目,用選票教訓了多位上屆跳槽議員,把他們拉下馬。彰顯了人民才是真正的「老闆」,才是權力的授予者。
馬國第15屆大選出現懸峙國會,結局是不理想的。不過,帶出了多個好的現象,值得政治人物的謙卑與思考。人的身體一旦失去新陳代謝,就會生病。政壇上也是如此。政治人物戀權,不懂得急流勇退,最終就會被選民趕下台。政黨不能自我更新,最終也會被選民拋棄。
沒有誠信、不守信用的政治人物,難以再自圓其說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得不跳槽」。這次選民為馬國政治人物的守諾「打分」了,至少達到了「嚇阻」作用。逆民意,不顧民生,不顧人民生命財產安危,「明知不可為還堅決為之」的一己之私的政黨領導人,人民用選票表達了抗議。雖說無聲,卻能掀起浪潮,打翻戀權者的盤算。最終讓他一無是處。
政壇上,政治聯盟還不夠,還必須政治結盟。否則,即便政黨或政治聯盟取得最多席次,並不意味著就有優先組閣的權利。懂得分享權力是妥協的不法二門。選民已經清楚作出選擇,就看各政黨領導人會否放下歧見,尊重民主而「共商國是」?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