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論|民主必須追求良政善治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中共「二十大」選出新一屆領導層之後,外界把重點落了在所謂的派系鬥爭,金融市場反應尤其明顯。但若然跳出西方視角,「二十大」在醖釀人選時不搞「劃票打勾」,而是透過談話推薦,其實是要找出真正能改善人民生活、服務人民的領導者,嘗試將民主的真實性、有效性發揮出來。

五年前的「十九大」起,中共已強調不搞「大會海推」、「劃票打勾」,代之以深入的談話調研籌組新領導層。這是因為中共認為不是得票愈多,便一定愈勤政愛民。現居要職、現任領導的,也不是「鐵椅子」、「鐵帽子」。籌組過程主要根據人選的政治表現、廉潔情況和事業需要,「能留能轉、能上能下」。

「二十大」政治局委員不只官僚體系中久經歷練,約三份一人在經濟和工商管理方面亦有突出表現,四份一人為科技專家。位列政治局常委第二位、僅次於總書記習近平的李強,很多人只看到他今年初任上海市委書記時強硬封城的一面,但他在主政溫州及浙江省時重視發展民營經濟和技術發展,促使浙江成為了數碼之城,是無人商店、人工智能服務的主要實驗區。

中共二十大上周開幕,習近平發表講話。(央視網截圖)

選舉不保證良政善治

中共的領導人產生方法顯然與西方主流的選舉式民主並不一樣。相比起選票,中共更着重治理成果,甚至以此建立執政的合法依據。包括在內部的反貪腐治黨,在經濟發展及現代化上的成績,都成為了中共體現管治合法性的有力證明之一。以選票作為合法性來源的西方,其奉行的選舉式民主近年反而屢屢受到挑戰。英國保守黨最近的亂局,正好反映了選舉與民主、民主與治理之間的落差。

卓慧思雖然不是經英國大選而成為首相,但至少也是保守黨黨員普選所產生,不能說她沒有民意授權。而且在西敏議會制中,人民從來也是選黨而不是直接選領導人,卓慧思掌管唐寧街可是依足既定的程序公義。然而,得到選民的支持並不代表卓慧思有能力做好職責。她當初能得到保守黨內大多數基層黨員的支持,只是因為不少人不喜歡辛偉誠,上任後更因為推出「迷你預算」而盡失民心,引發經濟信心危機。

民主被簡化 政客如過客

相反,當初得不到多數黨員支持的辛偉誠,反而在卓慧思宣布辭職後取得了多數保守黨議員的支持,能夠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成為黨魁,並在上周二(25日)接任英國首相。他未經任何選舉而成為領導人,但也不一定代表他沒有管治能力。這當然要由時間驗證,但至少目前看來政商界對這名非選舉產生的領袖有一定信心。

西方的選舉政治無疑有其優點,邱吉爾便曾言「民主是除其他制度之外的最差制度」。它可以確保不受歡迎的政治人物和政黨不能長期在位,特朗普、約翰遜等政客便是例子。但西方民主只集中於防止專權,幾乎完全忽視了如何選出善治的領袖。以民主選舉的方式換走了特朗普和約翰遜,根本不保證可帶來良政善治。近年西方國家的政府普遍短命倒台,政客如過客般匆匆而過,正是西方只重選舉形式,將民主簡單地視為「以普選產生領袖」的方式的結果。如果我們不正視民主之亂的問題,恐怕現存的民主制度將繼續陷在混亂,無法實現真正而全面的民主。

圖為2022年10月20日,英國首相卓慧思在首相府門外宣布辭職。(AP)

民主政府必須為民服務

英國這一輪風波背後亦牽涉到另一個深層次問題——放任式資本主義對民主政治的蠶食。放任資本主義認為市場這個「無形之手」是最佳規管一切的理性,但「大市場、小政府」的管治模式近年流弊叢生。尤其是金融海嘯以降,民眾發現「無形之手」無法解決他們面對的很多問題,轉而寄望政府行動。但過去幾十年的放任資本主義已養成了「小政府」,突然間將管治這個重擔放在政府和政客身上,反而令他們適應不過來。無怪乎西方民主政體對新冠疫情的無能為力。

相反,奉行社會主義的中共深信政府對經濟、社會具有總設計者的責任。即使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引入了資本與市場,但中央並沒有任由市場控制一切,政府與官員仍然負起了管理的大部分責任。官員不是市場的看守者,而是主動規管市場,防範資本無序擴張,制定政策引導經濟發展。因此中國不會容許金融海嘯的發生,對於新冠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亦能迅速而有力地回應。

歸根結柢,因為中共認為民主不只是選票,也不只是一個產生領導人的程序,更不能是資本作主、市場作主,民主必須要真正改善民生,為人民解決問題。所以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黨的領導和民主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兩者不能偏廢,要確定合理的民主方式,完善考察辦法,進一步提高民主質量和實效」。事實上,奠基近代中國的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中包括了「民生主義」,要讓人民平等謀生活、享幸福,而美國總統林肯也曾指出政府應該是「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亦即包括了為民服務。

政府舉辦中共二十大精神座談會。(政府新聞處)

香港政府要提升治理能力

反思民主並不是離地的學術討論,對香港其實無比切身。回歸以來,香港人長時間將政治改革與爭取普選特首和立法會等同,假設了只要雙普選,香港的一切問題都會得到解決,甚至自動帶來良政善治。但良政善治與是有否普選並沒有直接關係,過去一直被香港人盛讚的港督麥理浩就是由英國政府所委任。相反,未實現普選,也不代表特區政府和立法會不可以解決經濟及社會問題。現在香港未能與中央在普選問題上得到互信和共識,但我們仍然必須追求良政善治。政府是好是壞,視乎他們能否為香港人解決深層次矛盾,推動香港發展前行。

「二十大」過後,李家超政府上周五(28日)舉辦了「二十大」精神座談會,司局長等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常任秘書長及部門首長等超過130人出席。李家超雖然提到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但要明白「二十大」精神,其中一個重點也在於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民主質量和實效。我們希望政府領導官員能切實改善治理能力,真正做到「民享」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