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大數據分析:香港人如何看中共二十大?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中共二十大於10月16至22日在北京召開,廣受本港各界關注。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模型分析發現,本港最關注中共二十大的為中西區、灣仔區和離島區這三個區的市民。對中共二十大報告持正面態度的市民佔21%,負面態度的市民則佔13%。雖然有不少市民認為中共二十大將給本港帶來新動力、新機遇,但亦有部分市民憂慮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特區司法制度和法律體系」,或會帶來一定影響。特區政府應考慮進一步向市民做好有關中共二十大的宣傳、解釋和說明工作,既助市民把握二十大機遇,又助市民釋除憂慮。

來稿作者:梁海明

筆者挖掘從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開幕當日至2022年10月25日這10天期間,香港各主流媒體、社交媒體、網上討論區等與中共二十大相關的中英文數據、訊息超過36,782條。其後,筆者通過非監督機器學習技術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Model(隱含狄利克雷分佈模型)、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 Model(BERT模型)和Sentiment Analysis Model(情緒分析模型)等人工智能模型,對上述時期帶有情感色彩的主觀性內容進行分析、處理、歸納和推理。

通過大數據分析,在本港十八個區的市民中,最關注中共二十大的前十個區分別為:中西區、灣仔區、離島區、九龍城區、大埔區、北區、沙田區、油尖旺區、黃大仙區、元朗區和南區。其中排名前三的中西區、灣仔區和離島區關注的市民,是其它十五個區市民的總和,而最少市民關注中共二十大的三個區分別是屯門區(第十六位)、觀塘區(第十七位)、葵青區(第十八位)。

由於香港最重要的政府總部、立法會等行政、立法機構,以及金融、商業中心區和部分豪宅區主要集中在前三位的中西區、灣仔區和離島區,這無疑顯示出香港政商界人士,以及中產市民及富裕市民更加關注中共二十大。

本港市民對中共二十大關注最高的時間是10月17日二十大開幕翌日,次高是10月22日閉幕當日。通過下圖可預測,市民對中共二十大的關注度正逐步下降。

經過大數據分析,本港報道與中共二十大相關新聞數量最多的前十大傳媒分別為:文匯報、大公報、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巴士的報、星島日報、香港經濟日報、香港商報、香港01、明報、頭條日報。由此反映出,傳統傳媒較電台、電視台等電子傳媒更加多報道中共二十大的相關新聞。

對此,特區政府未來若要推動更多市民了解中共二十大相關內容,幫助市民把握當中的機遇,可能要針對上述研究發現,進一步採取各種有效措施讓更多基層市民了解中共二十大內容。

市民認為二十大能為香港帶來新機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Sentiment Analysis Mode(情緒分析模型)研究發現,本港市民對中共二十大表達正面態度的佔21%,負面態度的為13%,表達中性態度的市民則佔65%。

市民對中共二十大表達正面態度的原因,主要是認為:中共二十大可為香港注入新動力,中國開放的大門愈來愈大,能為香港帶來新機遇,為香港各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指明方向,香港更能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一國兩制」這一最佳制度安排將長期堅持,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獨特地位和優勢。

通過人工智能情緒分析模型研究也發現,不少市民亦對中共二十大表達出憂慮情緒,譬如,有部分香港市民憂慮會爆發台海戰爭。又譬如,市民擔憂內地未來實施的經濟政策,可能會影響香港發展。

而最令市民憂慮的,則是與司法、法律領域相關。鑒於2019年10月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建立健全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之後,港區國安法和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先後出台。而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特區司法制度和法律體系」,令市民憂慮未來是否又會出現新法規、新制度,以及對市民是否會帶來影響。

對此,相關涉港機構和特區政府或要考慮對二十大報告加以更多的解釋、說明,以免市民產生不必要的憂慮情緒。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是由中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聚焦於粤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宏觀經濟等領域研究。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任職機構或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