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給生命一個機會!三招協助香港走出器官捐贈低迷

楊莉珊|給生命一個機會!三招協助香港走出器官捐贈低迷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日前,電視新聞說香港器官捐贈登記人數突破40萬人,創了新高!又一日,卻在報紙上看到本港仍是全球器官捐贈率最低的地區之一,過去2年跌至每100萬人不足4人的新低。這兩組截然不同的數據當中,隱藏著香港這座國際都市在生命倫理方面的深層矛盾,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對於身體健康的大多數人來說,器官捐贈常常被忽視,但對於患者及家屬來說,這是再造生命的曙光。每百萬人僅有四人的超低數據是否可改變?根據西班牙衛生部的統計,該國每百萬居民中有46.3名器官捐贈者,比例高於美國的44.5名,堪稱世界典範。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班牙的成功經驗可以給香港一個目標,在醫療改革的路上同時推動香港重新審視傳統觀念、改善制度設計與建立跨境大灣區醫療體系,用此三招突破當前困局。

香港是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大都會,但此處大多數居民對生命的價值觀仍深受「死留全屍」這種傳統民間迷思的影響,如同無形的枷鎖將香港的器官捐贈率牢牢鎖在全球排名末端。即使登記者已達40萬人,實際捐贈仍屈指可數,家屬拒捐率更是高達40%。

破除「死留全屍」的傳統迷思,需結合文化、社會與心理引導多管齊下:文化方面強調器官移植後的生命延續,削弱玄學與迷信的聯想。政策方面應該構建支援性的社會系統,譬如在登記器官捐贈卡時保障家屬知情權,避免家屬忽視死者遺願造成倫理悲劇。而在心理上可考慮讓宗教發揮作用,事實上傳統中國道家強調「死而不亡者壽」的思想,認為精神傳承超越肉身;而佛家也有「捨身救世」的精神,有關團體可善用宗教導正民間迷思。

更關鍵的是,要優化現有制度,提高捐贈者與家屬的意願。新加坡的經驗值得借鑒:當地通過《人體器官移植法令》建立「默認捐贈」機制,21歲以上公民自動成為捐贈者,除非生前明確反對。這種制度設計既尊重個人選擇,又通過法律引導社會共識。

香港可配合公民教育逐步推行軟性默認機制,如將器官捐贈納入電子健康檔案,允許市民隨時修改意願,同時加強生命教育課程,讓青少年理解捐贈的科學性與道德性。西班牙的器官移植協調員制度也值得香港參考,在公立醫院設立由醫生、社工組成的移植專組,負責潛在捐贈者的篩查、家屬溝通與術後關懷,可有效降低家屬的拒捐率。

善用大灣區背景來擴大現有器官捐贈者的網絡也是解決本港器官捐贈低迷的另一個值得積極思考的方向。在國家衛生部門的協調下,香港已經成功實現了兩宗女嬰跨境器官移植,2022年底有4個月大的女嬰芷希接受內地捐贈者的心臟,今年初又有8個月大的香港女嬰祈祈,同樣獲得內地捐贈的心臟並成功完成了移植手術。由此可見,打通跨境器官捐贈的綠色通道,對內地30萬器官衰竭患者與香港2600多名等待器官捐贈的患者來說,無疑是多了一道生命之光。

2023年的香港曾遭受惡意謠言攻擊,聲稱香港擬與內地共享器官移植,醫生甚至有可能因為想要獲得器官而在垂危時放棄救治,引發一波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的小風波。但事實上,灣區龐大人口為香港患者提供了更高更快的準確配對率,而香港先進的醫療技術與配套,也可為內地患者提高生存機率。因此港府應牽頭,邀約其他大灣區城市共同建立「大灣區器官捐贈綠色通道」,嚴格用香港標準實現資訊共用、跨境運輸快速通關等措施,而在法律層面,可參照歐盟《跨境器官移植指令》,建立大灣區甚至內地與香港的供體分配倫理準則,避免產生「器官旅遊」倫理爭議。

香港既然標榜是中西文化思想交匯的國際大都會,器官捐贈趨向保守的現狀確實需要改革。捐贈器官的本質是讓大愛延續生命,既要尊重「身體髮膚受諸父母」的傳統,又應該構建「生命延續,大愛無疆」的新倫理,讓更多人可以認同,在自己離開世界時可以遺愛人間,這也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