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沿海城市的氣候變化適應性

來稿作者:洪藹誠
沿海城市正處於氣候變化影響的最前沿,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以及由此引發的基礎設施破壞和居民生活安全威脅等問題。 這些問題突顯了迫切且有效的氣候適應策略的必要性。最近發表於《自然城市》(Nature Cities)的一項研究,評估了全球199個沿海城市的氣候變化適應狀況,揭示了它們在氣候適應方面的進展與顯著差距。
研究顯示,許多城市的適應速度過於緩慢,範圍不足,且未能實現變革性改進。許多措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因為它們僅針對過去和當前的氣候模式作出應對,而未能為未來預期的風險做好準備。在氣候變化影響日漸加劇的背景下,過度依賴歷史氣候數據可能導致低估未來的風險。城市應定期進行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以深入了解其脆弱性,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
各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上也存在差異。中低收入國家的城市往往因為政府資源有限,難以為防洪基礎設施、氣候韌性建設以及其他關鍵適應性項目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由於財政壓力,這些地區的應對措施更多地依賴於個人和家庭層面的適應行動,例如臨時加固房屋或簡單的排水設施,而非大規模的系統性解決方案。這突顯了氣候融資方面的重大缺口,尤其是在低收入地區,因缺乏財政支持,難以推動大規模的氣候適應行動。
沒有任何城市能夠免受氣候影響。各國政府必須加大對氣候韌性基礎設施的投資,例如修建海堤、防洪堤壩和防洪屏障,以抵禦風暴潮和海岸侵蝕的威脅。同時,恢復紅樹林、濕地等自然屏障,不僅能有效應對水位上升,還能促進生物多樣性,提供更多生態效益。此外,城市規劃應充分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採用創新的排洪系統、綠化屋頂和透水路面等措施,以有效管理過量降雨,減少城市水浸風險。另一方面,推行變革性的策略至關重要,包括改革治理結構、增加對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投資,以及加強政府、企業和社區之間的合作。這些舉措能有效打造具韌性的都市環境,幫助城市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隨著沿海城市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氣候風險日益加劇,建立有效的適應措施刻不容緩。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城市規劃者必須攜手合作,結合科學研究、地方知識和國際經驗,共同制定並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確保城市在面對氣候變化時得以可持續地發展。
作者洪藹誠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