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老年政策的成與敗
來稿作者:黎慧琪、何深愛、陳洛瑤
長者數碼外展計劃自2018推出以來,鮮有人知悉及關注,旨在舉辦各種數碼相關活動讓老人家對電子產品有更高的興趣,重新建立與親友的關係。然而,在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的香港,老人家越來越多,同時間仍很多長者都沒有信心靈活運用電子產品,更有2023年的研究指超過三分一長者從未使用互聯網,讓人重新審視這計劃的廣泛性及成效。早前施政報告亦提出成立關愛隊,探訪老人家及有需要人士,以達致凝聚社區資源和力量。
上述兩個措施着重於對長者的關懷,主要是以探訪老人院和獨居老人等,但實際能否解決長者生活上、情緒上,以及與親友溝通上的問題仍不確定的。
香港現存問題
尤其香港代際問題嚴重,例如是年輕人傾向電子方式溝通,而長者則是執着於面對面交流或是打電話聯絡,這已經無形中產生數碼隔膜。長者的確都很希望與孫兒建立良好關係,但可謂長者視孫如寶,孫視老為草。很多人踏入晚年,身邊的朋友、伴侶都一一離開,若果連孩子、孫兒都不願意與長者聯絡,長幼之交淡如水的情況下,相信不少人都會很容易失去生存欲望。再者,不同的經歷、文化差異和價值觀更加深代溝,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各自有各自的一套,代際間的衝突和緊張都是不容忽視的。
有研究指出,透過製造更多共同回憶和共同話題縮窄代溝,可以提升社會凝聚力,而長者的孤獨感亦能夠顯著舒緩,一些活動包含各年齡層,透過交流和互動,也能改善長者整體精神健康的。
政策完善之路漫漫
雖然外展計劃重點在提升長者數碼科技的認識和技能,也有參與非牟利機構邀請年輕義工協助,但實則規模之小,對改善長者生活問題成效甚小。而港府選擇由非牟利機構實行並且提供資助,無疑是「拋波仔」的行為。
應對現今乃至未來在不同年齡層溝通上的問題,日益嚴重的代際衝突,而港府雖然很多生活上的資貼,亦有各種計劃支持非牟利機構照顧和支援長者,但2024施政報告對長者照顧只着墨幾句,若過於重視本港科研發展,吸引人才來港,而忽略了社會民生,香港還有可能做到所謂的共融社會嗎?而孤獨老人自殺的案例又應如何解決呢?
作者黎慧琪、何深愛、陳洛瑤是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學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