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居家安老」: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鄺卓睿

特區政府在過去數年中積極推動「居家安老」政策,旨在應對不斷增長的長者人口,減輕社會和醫療體系的壓力。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早前召開會議,討論政府的居家安老方向及發展。根據政府提交的討論文件,「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是政府的安老政策方針,目的是便利長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並按長者的不同需求提供適切的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以達到居家安老的目標。

然而,這些看似宏大的政策宣言在實際執行中能夠落實多少?在面對實際挑戰時,這些政策是否真的能夠如政府所言,有效滿足日益增加的長者需求?從最近的社會事件來看,這些政策的落實情況顯然令人質疑。政府一再強調其政策的「良好意圖」,但在實際執行中卻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和監管機制,導致許多長者和其照顧者在關鍵時刻無法獲得應有的支援和保障。這不僅是對政府政策能力的考驗,更是對其責任心和誠信的嚴重質疑。

「居家安老」是許多人心中所想的理想狀態,許多長者始終希望能夠留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區環境中安享晚年,而不是被迫入住老人院舍等機構。然而,這個美好的願景在現實中卻往往難以實現。政府的政策雖然宣稱支持「居家安老」這個大方針,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因缺乏足夠的資源、靈活的支援措施以及有效的監管機制,導致長者和其家庭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許多長者因經濟限制或資訊不足等不同因素,無法安裝平安鐘、跌倒檢測器、健康監控設備、煙霧感應器等必要的安全裝置,甚至連在浴室安裝扶手、更換廁所板這類基本的家居改造也無法負擔。

這些現實困境突顯出政策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巨大落差,使「居家安老」的理想成為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政府若真的重視這一方針,就必須加大對這些基礎需求的支援和資助,否則所謂的「居家安老」終將淪為空談。

然而,即便政府當局明白這些問題,也知道該如何解決,各個單位卻依然不願承擔應有的責任,反而選擇將所有問題通通推給關愛隊。更令人憤怒的是,某些高層在位時不僅沒有積極解決問題,還一再將責任推卸給關愛隊和地區民政事務處等其他單位,甚至直接擺爛或玩「失蹤」,完全忽視了自身應有的職責和承擔,簡直是可恥至極。

這種責任轉嫁的行為,不僅無助於解決長者及其家庭面臨的困境,反而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暴露出政府內部缺乏協調和統一指揮的深層次問題。這種推諉塞責的態度,讓人對政府真正落實「居家安老」的誠意和能力產生了嚴重質疑。如果政府不迅速改變這種態度,並採取具體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居家安老」的理想將永遠無法實現。

「居家安老」無法實現也就罷了,畢竟許多市民對社福單位的期待早已降至谷底,幾乎不再抱有任何期望。即使政府當局再如何褒獎或頒發嘉許狀給某些高層,這些表面的榮譽也無法掩蓋現實中的失敗。當長者和其家庭的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當服務質量持續下降,這些所謂的榮譽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假象。然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政府連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院舍照顧」在過去十年中也能一本正經地搞砸,這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過去十年,政府在應對安老問題上顯現出一系列嚴重的不足,尤其在「院舍照顧」方面更是醜聞頻發。服務質量持續下降、供應不足、管理混亂、服務可持續性成疑等問題屢見不鮮。其中,有些日間護理中心甚至連基本的設施和服務標準都無法達到,保障長者安全的應急措施經常不到位。有些中心的開門和關門時間完全不固定,有時早有時晚,毫無規律可言。更甚者,一旦天氣稍有不佳,這些中心便設法趕走長者,讓他們和身邊的照顧者無所適從。

如此不負責任的做法,讓人不得不質疑這些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和其他安老服務單位是否真的在為長者的福祉著想。至於政府,當連最基本的服務時間都無法保證時,其對「居家安老」和「院舍照顧」的承諾更顯得蒼白無力。而這一切,最終受苦的卻是那些在社署辛辛苦苦工作的前線基層人員和昔日致力於做好安老服務的中高層人員。他們每天都在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和責罵,卻無奈地成為了政策失誤的替罪羊。

有些議員和社會人士早前曾建議,未來的長期護理服務應以社區照顧服務為重點,並要求政府為未來5至10年內長者使用社區照顧服務的情況訂立關鍵績效指標。這些措施本應有助於改善長者的生活質量,減輕院舍照顧的壓力,並推動更靈活、個性化的居家安老服務。然而,政府對這些建議的回應卻流於表面,並以長者的體弱程度會影響服務需求為由,拒絕採納這些建議,僅以過去的服務使用數據、2017年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及香港人口截至2064年的推算變化作為依據來預測需求。

筆者認為,這種僅依賴歷史數據和長期人口推算來制定決策的方法,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未能充分考慮到未來5至10年內可能出現的社會變遷和長者需求的多樣性。單靠這種方式,忽視了政策靈活調整和應對短期需求的必要性,這顯然是對未來風險的低估。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以長者體弱程度為藉口,拒絕訂立關鍵績效指標,這無疑是推卸責任的表現。正因為長者的需求會隨著體弱程度變化,才更需要具體的指標來監測和評估服務供應是否能夠應對這些變化。缺乏這些指標意味著政府無法具體量化和評估政策成效,使得政策執行變得模糊且難以監督。

現實中,長者的需求遠不止於名額上的供應,更在於服務的質量、可及性和長期可持續性。儘管政府當局提出將院舍照顧服務與社區照顧服務的需求比例改善至1:1的目標,這看似合理,但若缺乏具體的執行計劃和評估機制,這一目標很可能淪為空談。要達成這一目標,政府必須訂立清晰的短期和中期指標,以確保政策在未來5至10年內能夠有效應對長者的實際需求,而不是僅僅依賴於長遠的推算和模糊的願景。況且,連那基本的質量都還未做好,追求數量又有何意義?難道只是為了玩數字遊戲來自我安慰嗎?

最後,政府需要明白,真正的「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個需要全面落實的責任。只有通過切實的資源投入、完善的政策執行以及強有力的監管機制,才能將這一美好的願景轉化為現實,真正惠及每一位有需要的長者和家庭。如果政府繼續停留在空洞的承諾和數字遊戲中,而不願面對和解決現實問題,那麼這一理想將永遠只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實現市民「居家安老」的期望。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青年歷史文化交流協會主席、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