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照顧者命案再次暴露社署不足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鄺卓睿

觀塘近日發生一宗轟動全港的照顧者雙屍案,一名60歲男子疑因意外未能及時獲救,導致其長期臥床、患有慢性病的82歲母親因缺乏照顧而去世。該家庭為綜援家庭,社署曾於去年11月進行家訪,但這次探訪僅針對受助人的經濟狀況進行審查,只是簡單查看其居住環境和住戶人數,未能深入了解家庭的實際需求和潛在風險。

事件發生後,社會各界,包括多個團體和社會人士,紛紛呼籲政府,尤其是社會福利署(社署),立即建立高危個案資料庫,採用個案管理方式為高危家庭及獨居長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援,並設立照顧者流動數據庫以實時監測和應對潛在危機。然而,政府和相關社福單位至今仍未能充分回應這些訴求,不但沒有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甚至表現出擺爛的態度,試圖將責任推卸給關愛隊,這種推諉令人髮指。

事實上,政府把責任全部推給關愛隊的做法是錯誤且不可接受的,因為社署本身擁有一系列資源和措施,包括長者中心和長者支援服務隊,應當在預防此類悲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根據社署的資料,全港設有214間長者中心,服務約28萬名會員。這些中心為長者及護老者提供多項支援服務,如輔導、外展、轉介、協助處理長期護理服務申請、情緒支援、社交及康樂活動、膳食服務、退休生活規劃和樂齡科技推廣等。長者支援服務隊還通過外展及社區網絡識別獨居、隱蔽、居住環境欠佳或有經濟困難的長者,並為這些長者提供援助,包括電話或實地探訪、協助處理簡單的個人需求、情緒支援和轉介服務。這些支援服務隊的義工主要是長者,希望藉此發揮「老有所為」的精神。

然而,這宗照顧者雙屍案不僅再次暴露了社會福利署在安老政策上的嚴重失職,也凸顯了這些長者中心和支援服務隊在執行能力和有效性上的不足和需要檢討之處。從宏觀層面來看,政府的安老政策缺乏整體戰略和前瞻性規劃,未能建立健全的監測和應對機制,來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至於微觀層面,長者中心和支援服務隊雖然在名義上提供了各種服務,但這些服務的質量、覆蓋範圍和實際效果顯然未能滿足實際需求。許多長者和其照顧者在關鍵時刻無法獲得即時有效的支援,這反映了現有服務體系的缺陷。要真正實現「居家安老」的政策目標,政府必須深入檢討現行措施,加強資源配置和管理能力,確保每一位有需要的長者能夠得到充分的照顧和支持。

可惜的是,社署現在的處理方法和態度卻是反覆強調他們如何重視長者、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的需求,並聲稱透過津助非政府機構營辦一系列的社區支援服務,如加強支援照顧者的24小時專線服務、提供社區支援服務資訊、即時諮詢和情緒支援、設立照顧者資訊網等。然而,這些看似完善的措施實際上完全停留在紙面上,缺乏實質效果和落地執行力。以政府的資訊網為例,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與現實脫節。許多照顧者每天忙於繁重的家庭責任和工作壓力,回家後還要照顧家中的長者,連基本的私人時間和空間都已經失去,又如何有餘力去瀏覽網站或撥打電話尋求幫助?

如果社署的態度是等著其他部門在出現轟動全港的醜聞後再來應對,只為讓問題暫時平息,那麼社署如何能對得起他們日日夜夜掛在嘴邊的「忠誠投入,堅毅不屈,努力不懈,追求卓越,力求盡善盡美」?如果他們只是在災難後發表空洞的聲明,然後繼續無視真正的問題,那麼這些口號又有何意義?在一個需要實際行動和切實改進的時刻,社署是否真的有勇氣和決心去落實那些真正能夠改善長者及其照顧者生活的政策?這才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從社區照顧服務的供應不足,到對高危家庭支援的嚴重缺失,社署似乎始終在重複同樣的錯誤,一再忽視這些脆弱群體的迫切需求。當務之急,筆者認為政府應立即建立一個高危個案資料庫,涵蓋所有被認為處於危險或高風險的長者和家庭。這個資料庫應該與醫院、社區中心、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相關機構共享,以便及時提供針對性的支援。同時,政府應確保社區支援服務不僅僅停留在網站和電話服務上,而是以更靈活的方式提供。例如,擴大外展服務,讓社工和志願者能夠定期上門拜訪,主動了解長者和照顧者的需求。長遠來說,政府可考慮為每個高危家庭和獨居長者指派一名專門的個案經理,負責定期跟進他們的需求和狀況。這樣可以確保問題在早期就被發現並處理,而不必等到悲劇發生後才行動。政府亦應加強對樂齡科技的投入,並確保這些技術能夠真正落實在長者家庭中。推動智能監控設備的普及,如跌倒檢測器、健康監控設備等,讓長者在家中能夠得到即時的保護。

當然,筆者明白目前負責有關工作的社署前線人員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因此,筆者認為政府在推動這些改進措施的同時,也必須加大對前線人員的支持力度。這包括增加人手、提升專業培訓,並為他們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工具,以便他們能夠更高效地履行職責。此外,筆者認為政府,尤其是社署高層,應該積極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暢通和有效的雙向性溝通平台,讓前線員工和地區福利專員如實和毫無壓力地反映他們在執行政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這樣的反饋機制不僅能夠幫助高層更清楚地了解基層運作的真實情況,還能促進政策的動態調整,確保各項措施的落實能夠真正滿足長者及其家庭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實效性的安老服務體系,讓所有有需要的長者都能夠得到應有的照顧和保護。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青年歷史文化交流協會主席、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