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歡|香港長期照護人才培養策略應更具前瞻性

撰文:江玉歡
出版:更新:

香港老齡化呈上升趨勢已經不是秘密,老齡化對照護人手的需求度在未來呈現指數級上升趨勢,但是香港照護行業卻遲遲未能跟上。

實際上,照護人手缺乏並非僅僅老齡化的衍生問題,國際上對於照護人手最新的概念解釋為「長期照護人才」,根本上扭轉了過去習慣性用養老服務涵蓋甚至替代長照服務的概念。也就是說,傳統認知裏面,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層面,習慣性認為「照護」即指的是「照護長者」,雖然長者是長期照護工作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但科學的照護行業的涵蓋面應是更加廣泛和系統,錯誤的概念區分會導致政府制定照護相關政策靶向不準,結構失衡,最終導致人才短缺,行業發展斷層。

從源頭入手,解決招生難問題

回顧香港特區政府在長期照護人才培養方面的策略,為了穩住人力資源,政府之前推出系列人才培育模型,其中包括職業培訓、在職培訓、職業諮詢、跨專業服務、資金模式、政府政策統一、和培訓計劃等七大方面的內容,涵蓋不同各層面和階段。但是,幾年過去,這些方案的執行仍處於初級階段,對於改善本地照護人手壓力的緩解效果也還待評估。

長期照護人才關係到整個社會照護體系的正常運轉,尤其對於長者照護而言,打造高素質照護隊伍是積極應對香港人口老齡化戰略的應有之義。除了推出涉老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寬職業通道外,培養照護還需要從人才供給源頭入手,譬如解決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招生難的問題。據悉,香港本地幾所大學都有在本科或是碩士階段開設老年學或護理學科,譬如香港中文大學開設本科專業老年學,香港嶺南大學開設研究生專業智能安老及老年學理學碩士,另外香港大學的專業進修學院也開設了相關課程等等,這是香港培養和儲備照護人才的重要源頭。但經過更詳細的了解,這類專業的受歡迎程度顯然並不能與其他熱門專業相較,針對這種情況,政府可以通過制訂相關鼓勵政策吸引考生報考,譬如減免學費、增設專業獎學金等,另外,可以將補貼政策一直從學生的入學延續至其真正進入照護行業就業,制定並落實系統性激勵措施,如入職補貼、工作年限補貼等。

用智能化手段提升照護效效能

在「開源」的同時,政府還應充分應用智能化手段,利用科技力量降低工作強度、提升照護效率、改進管理效能。香港毗鄰中國科技重鎮——深圳,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技術觸手可及,以長期照護行業為例,政府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利用先進的科技力量,能夠為香港本地長者養老帶來多種可能性。如隨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可以通過人與機器合作的方式更高效提供服務。智能穿戴等面向老年人各種活動場景的監測提醒設施設備,也能夠助力護理員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精準匹配養老服務資源與老年人需求,有利於搭建高效的互聯網+護理服務體系。總體來看,智慧照護是解決老年人照護問題的一個重要解決方案,推動相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意義重大。

人口老齡化更為嚴重的日本,在培養長期照護人才方面的思路更為嚴謹,分類細緻,例如,日本相關的服務人員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具有醫學知識和證照的專家,例如醫師、護士、物理治療師等;第二類是照護領域的從業人員,包括照護服務員(介護福祉士)、養老經紀人(Care Manager)、居家照護員(Home Helper)、社工師(社會福祉士)等。其中,照護服務員的工作,即是個人因身心障礙而無法正常生活時,可在照護機構內或到府造訪,提供照護服務。與此同時,日本早在24年以前,也就是2000年,便已經在全國實行長期照護險,並且根據社會發展狀況,每三年修法一次,逐步將照護的資格朝「照護服務員」的方向統一,提供多樣化選項讓當事人靈活運用。例如,長照保險的居家服務中,除了日托中心之外,養護老人之家內也有寄宿服務,照顧者出差或需要喘息時,高齡者可以來投宿,最多可連續住三十天。這些政策均和日本本地的長照人才培養策略相互配合協調。

頂層制度設計必須補短板

香港在發展長期照護及養老護理服務的制度供給方面,頂層設計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沒有為養老服務或是長者專門立法,促進護理人員隊伍建設的政策統籌有待加強,護理服務政策引導方向需不斷優化。同時,仍然存在不同政府部門管理職能較為分散,難以統籌規劃等問題。總的來說,香港特區政府雖然在近期發佈的幾次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中提及香港長期照護人才培養及本地長者老齡化問題,但是究其根本,在宏觀規劃上仍然重視不足。

長期照護問題並非只是社福問題的一個分支,而是牽涉到香港的人口結構、社會穩定及長遠發展。在香港有限的資源環境中,如何令我們的長者安度晚年,需要政府制定更為前瞻性的策略——出現問題解決問題是一種施政思路,但更根本的應當是在問題出現之前,制定更為前瞻性的政策,香港照護人才政策的設計便應如此。

作者江玉歡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執業律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