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改善長者日間護理服務:為長者和照顧者尋求解決之道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鄺卓睿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一直以來受到許多有長者的家庭青睞,有些甚至視為救命稻草。許多人認為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這種以中心為本的社區照顧的需求定必能夠回應社會的需要,並對有關服務的服務水平抱著很大的期望。然而,近期的一系列事件揭露了這些中心管理不善的問題,不僅給照顧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也讓人質疑政府在安老服務上的承諾和實際作為。

根據社署資料顯示,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成立的宗旨是為體弱長者(包括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提供日間照顧服務、復康運動和社交活動,旨在協助他們保持最佳活動能力,改善生活質素,並在熟悉的社區中安老。同時,這些中心亦為那些照顧長者的照顧者提供各類支援和協助,讓這些護老者在有需要時能得到歇息的機會,並進行私人社交、職業及康樂活動,使他們能持續擔任護老者的工作。可惜的是,這邊廂政府政策制定者抱著如此崇高的理想,認為整體社會是朝著這方面發展,另一邊廂那些服務提供者只是想著如何節省成本和減少責任,導致服務質素下降,無法真正滿足長者和照顧者的需求。

其中,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在面對惡劣天氣時,經常要求照顧者提前到中心接走老人家,即使僅僅是普通的下雨天。這種安排不僅增加了照顧者的負擔,還打亂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使他們無法像正常人一樣上班、上學或進行其他活動。試想一下,一位照顧者在上班途中突然接到護理中心的電話,要求立即接走老人家,這對於那些需要全職工作來維持生計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壓力。這種安排暴露了中心在危機處理能力上的不足,無法提供穩定和可靠的服務。為何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中心無法制定更為靈活和有效的應對方案,以保障長者的安全和照顧者的正常生活?

即使在非下雨天,許多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仍然提早至下午三點安排接受服務的長者自行或乘坐中心安排的服務巴士回家。當照顧者未能及時到日間護理中心接送長者時,護理中心竟撒手不理,這與他們當初對社署所許下的服務承諾,即提供適切的照顧服務,完全背道而馳。這樣的安排無疑對照顧者造成極大困擾,特別是那些需要全職工作或有其他家庭責任的人。他們必須提早離開工作崗位,或是安排其他人來接送長者,這不僅影響了工作表現,也影響了家庭生活。這種不合理的安排背後是否存在對照顧者需求的忽視?政府和護理中心應該如何更好地照顧照顧者的需要,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照顧的雙重責任?

在惡劣天氣或普通的下雨天時,這些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究竟有沒有指引去應對這些狀況?政府和相關機構是否應該在惡劣天氣發生時繼續提供穩定和可靠的照顧服務,以確保長者得到妥善照顧?如果這些中心沒有明確的應急計劃或指引,將如何確保在危機時刻能夠保護長者的安全和照顧者的利益?這些問題需要得到深入探討和解決,以確保長者日間護理中心能夠提供優質、全面且具彈性的服務。

至於照顧者,他們是否應該被迫繼續做那些收入不穩定的散工,靠著微薄的收入或是政府津貼來照顧家人?現實中,一些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似乎誤以為許多照顧者家境富裕,有傭工照顧,或者純粹不負責任地將老人家放在護理中心。這種想法確實令人感到十分可怕,因為大多數照顧者實際上都是在努力維持家庭的經濟穩定,而這樣的安排可能將他們推向更加困難的處境。沒有任何一個照顧者希望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得比自己更為痛苦,他們希望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能夠過得精彩並一起生活,同時能有一些時間工作和做自己喜歡的事。因此,許多照顧者選擇花更多資源和時間讓家中的長者到日間護理中心接受短暫的照顧服務。

疫情期間,政府的措施更是加劇了照顧者的困境。許多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在疫情期間停辦接送巴士服務,迫使照顧者自行安排交通,這給本已艱難的照顧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疫情期間,照顧者無奈只能自行解決交通問題,可是這些無奈有許多至今還繼續存在。許多長者日間護理中心設有一定比例的牙醫、醫生和護士,但是至今為止,許多長者無法使用牙醫服務,有些中心還要求照顧者自行付費光顧外邊的牙醫服務。如今疫情已過,一切恢復正常,但是這些護理服務卻依然不到位,試問又如何大聲宣稱服務到位?這項目屬於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卻沒有人或任何單位監督項目的落實狀況,甚至是檢討項目的不足之處。

在這個背景下,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和政府應該更加關注照顧者的實際需求,制定更人性化、彈性化的政策和措施,讓照顧者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照顧職責。這不僅能夠減輕照顧者的壓力,還能夠提高照顧質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然而,許多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一邊拿著大額政府資源提供低質量服務,一邊在外大聲地埋怨照顧者和政府不了解他們所謂的經營困難,所繳付的照顧費用根本不足以提供優質服務。這樣的行為不僅令人擔憂,更是對社會福利工作的一種背叛。

政府現時對照顧者的支援政策,似乎假設許多照顧者有充裕的時間瀏覽政府網站,以了解如何照顧長者的相關資訊,或是有空閒撥打電話尋求心理輔導等服務。然而,現實中許多照顧者每天忙於處理繁重的家庭責任和工作壓力,根本無法抽出時間進行這些額外的步驟。這種政策設計明顯脫離實際,未能切實解決照顧者面臨的困難和需求。如果政府僅僅是舉辦一些關注照顧者壓力的活動,或者只是單純派錢,這些措施看似關心實際上卻無法真正解決照顧者面臨的根本問題。僅僅依靠一些短期的活動或是現金補助,無法從根本上減輕他們的壓力和負擔,也無法提高長者護理的質量。這種表面化的措施,最終只會讓照顧者感到被忽視和不被真正理解,無助於解決問題。

當然,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層在看到這篇文章或之前筆者所撰寫的文章時,必然會認為筆者只不過無病呻吟或是誇大其詞,甚至是與社福單位對著幹。然而,若他們能夠仔細聆聽和了解照顧者和長者們所面臨的真實困境,就會明白這些問題並非筆者的主觀臆測,而是許多家庭正在承受的沉重負擔。筆者所說的都只不過是反映了現實中的真實情況,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眾多長者及其家人,也直接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如果政府能夠正視這些問題,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改進現有的長者日間護理服務,將會大大減輕照顧者的壓力,並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而這正是筆者每日所思所想。

筆者認為,在面對香港日益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以及長者日間護理服務管理不善的情況下,政府有必要參考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制定一個全面且有效的策略來重組長期護理服務。筆者認為政府應建立一個由不同部門組成的跨部門協調機制,確保長期護理服務策略的制定和實施能夠高效、有序地進行。這個機制應包括社會福利署、勞工及福利局、衛生署等相關部門,以便在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上達成協同效應。此外,新加坡在應對人口老化方面具有成功的經驗,其全面的長期護理服務策略包括社區護理、居家護理和機構護理三大支柱。香港政府應深入研究新加坡的經驗,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適合香港的長期護理服務模式。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對現有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進行全面的審查,並制定提升服務質量的具體措施。這些措施應包括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服務標準以及設立嚴格的監管機制,確保每個護理中心都能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再者,政府應引入更加彈性的服務模式,例如根據長者和照顧者的需求,提供不同時間段和不同服務內容的選擇,讓照顧者可以更加靈活地安排工作和照顧時間,減輕他們的負擔。最後,政府應推動企業為照顧者提供彈性工作安排,例如遠程工作、彈性工時等,讓照顧者能夠在兼顧工作的同時,照顧家庭成員。政府亦可鼓勵企業設立對照顧者友好的政策,營造友好的工作環境,讓照顧者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總而言之,政府應該以長者日間護理服務為開端,學習新加坡等國家的成功經驗,制定全面且有效的策略來重組香港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增加服務容量、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持以及推動社會對照顧者角色的認可與尊重,讓每個長者都能夠得到應有的照顧,讓每個照顧者都能夠感受到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從而促進香港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