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以港為名、憑港而興——香港國際航運中心迎來發展新機遇
香港回歸祖國27年來,航運業的發展在今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受到中央和香港雙方的高度關注。中共中央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特區政府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積極回應,以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為切入點,首次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發展視為一體,成功將三中全會決策的「大寫意」轉化為具體的「施工圖」。中央港澳辦隨即積極推動,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日前會見本港政商界時,更是以香港「以港爲名、憑港而興」作爲例子,強調要繼續在「港」字上做文章,建設好陸、海、空三個「港」。
作為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筆者一直與政策組的研究團隊緊密合作,協助將業界的聲音帶進最高決策層參考。同時,作為海運港口局成員,筆者亦有機會與相關政府團隊深入溝通。因此,對於《施政報告》在鞏固和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全方位佈局上充分吸收並回應航運業界的心聲和訴求,筆者感到非常欣喜,亦相信航運業界對於特區政府通過此份《施政報告》對航運發展所展現出的雄心感到鼓舞和期待。
來稿作者:劉洋
此次提出建設大宗商品生態交易圈,特別是為促進三中全會中香港「三大中心」定位的協同發展,無疑是《施政報告》的最大亮點之一。報告首次強調發揮金融、航運和貿易三位一體的優勢,指出航運和貿易是支撐香港金融市場蓬勃發展的關鍵產業。這一構想體現了特區政府對航運業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轉型指明了方向。
香港航運的轉型之路:打造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
儘管香港一直是國際貿易中心,但相較于國際金融中心所依託的成熟股債市場,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顯得相對薄弱,這也是香港在過去幾年航運和貿易領域地位下滑的主要原因。因此,打造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這一構想可謂對症下藥。以能源商品(如石油和天然氣)、基礎原材料(如礦石和煤炭)以及農副產品(如大豆和小麥)為代表的大宗商品交易,占全球航運交易量的半數以上,這對擴大香港海運業集群、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至關重要。
要實現「搶貨物」,首先需從「搶貨主」著手,接著也需要「搶人才」。打造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同樣需要「搶企業」,因為只有當大宗商品交易商聚集於港,才能形成一個健康穩定的生態圈。實際上,在去年特區政府推出的《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中,已提出計畫從今年開始研究包括稅務優惠在內的相關配套措施,以吸引大宗商品貿易企業來港設立地區總部。
與此同時,筆者建議特區政府還需加強內部金融、航運和貿易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跨部門的協作機制,實現資訊共用和資源整合,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同時,政府與業界應攜手加大對跨領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培養具備金融、航運和貿易知識的專業人才,為三者的協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推動金融科技、航運科技和貿易科技的發展,將大幅提升行業效率和競爭力。
港口發展的新思路:從內卷到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三個全球貨櫃運輸量排名前十的港口:深圳港、廣州港和香港港。此外,珠海港和東莞港也是貨櫃運輸量超過億噸的重要港口,這使得大灣區形成了一個世界級的港口集群。這一「痛並快樂」的現實,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儘管大灣區的港口群展現了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但過度競爭,尤其是在泛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和全球貿易波動的背景下,導致了內卷式的惡性競爭。
近年來,香港的貨櫃運輸量不斷下降,關於是否應保留港口的討論曾一度引發熱議。筆者始終堅信,港口是香港立足和繁榮的基礎,因此不誇張地說,香港「無港不香」。有報導指出,夏寶龍在與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時明確表示「香港沒有港口就不是香港」,這不僅有助於消除對保留港口的疑慮,也為香港與內地港口的實質合作開啟了新局面。
早在2019年2月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就已明確提出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國際競爭力,並強調實現合作共贏,建立區域性港口聯盟。然而,過去幾年,港口合作的實際進展並不顯著,內卷式競爭現象依然頻繁。
面對外部環境的挑戰,香港與深圳作為主要轉口港,正面臨合作的良機。尤其是兩地相關碼頭的運營商在某種程度上重疊,為雙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礎。因此,筆者建議中央政府考慮研究並推進香港與其他大灣區港口的合作,包括通過公私合營等方式打造大灣區組合港和港口集團,從而將大灣區港口從內卷式的競爭轉為優勢互補的合作,提升整體競爭力以共同應對全球貿易挑戰,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高端航運服務新藍圖:提升航運資源全球配置能力
特區政府在《行動綱領》中明確提出要強化對海運港口局的支持,特別是提升其政策研究和宣傳功能。《施政報告》進一步宣佈改組現有海運港口局,成立新的海運港口發展局,並設立專責研究和推廣的團隊。這凸顯了本屆特區政府高效務實、善作善成的行動力,可以說是繼打造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之後,送給航運界的第二份「大禮」。
在過去數年中,香港不斷致力於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包括航運保險、海事仲裁、船舶管理和船舶融資等領域。中央三中全會決策中明確提出要「提高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準,推動海事仲裁制度規則創新」,為香港提升高端航運服務業錨定了方向。因此,如何進一步發展香港的高端航運服務業,更好地提升其在航運資源全球配置能力,應成為海運港口發展局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
與其另起爐灶,不如充分利用和發揮香港在全球航運要素聚集和資源配置方面的先天優勢,貢獻國家所需。香港是世界第四大船舶註冊地,全球排名前十的船舶管理公司中有三家在香港設有總部。同時,憑藉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香港已成為全球僅次於倫敦的最大船舶融資平台。
有鑒於此,筆者所在的國際航運公會(ICS)作爲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非政府間國際航運組織將其成立百年來的第一個海外辦事處選擇設立在了香港。今年在香港海運周期間ICS更是舉辦了全球第一次以航運貿易政策爲題的高峰論壇,邀請了超過12名各國負責交通和貿易的部長級高官以及50多位全球最重要的海運、貿易跨國企業和協會高管齊聚香港,探討以創新策略應對航運業正面對的迫切挑戰,包括提升環球貿易與航運的效率、可持續性及應變能力等。這些都體現了香港在全球航運業中無可比擬的影響力。
在香港,國際海事保險服務公司眾多,能夠提供廣泛的海事保險產品。同時,負責為全球超過90%的遠洋船舶提供保障服務的國際保賠協會(IGP&I)中,有11家主要協會成員在香港設有辦事處,加上中國船東互保協會,使得香港成為倫敦之外聚集最多保賠協會的城市。另外,國際航運保險聯盟(IUMI)於2016年在香港設立亞洲區中心,凸顯了國際航運保險市場對香港的高度認可和重視。
在海事法律和仲裁領域,全球航運業依然以英國法為基礎的普通法為主導。作為中國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同時也是全球唯一的中英雙語普通法司法管轄區,普通法毫無疑問是香港最具優勢的「金字招牌」之一。此外,作爲全球頂尖國際仲裁中心,香港還是公認的海事仲裁中心。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在2020年將香港列為其所有標準合同和仲裁條款中的四個指定仲裁地之一。
香港航運業高瞻遠航
一年一度的香港海運周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正如今年海運周的主題「航向綠色未來」所示,香港航運業正積極邁向協同、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致力於鞏固其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通過實施《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及一系列配套政策,香港不僅在航運保險和海事仲裁方面展現出強大的潛力,還將推動航運業的綠色轉型,以回應全球對環境可持續性的需求。新設立的「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將進一步加強政府與業界的合作,確保政策制定充分考慮行業需求。
展望未來,香港有望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和政策優勢,成為全球綠色燃料的中心,推動航運業向更高增值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不僅將提升香港在國際航運領域的影響力,也為國家的航運強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劉洋是海問律師事務所香港辦公室合夥人、國際航運公會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香港海運港口局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