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需要精神面貌健康的勞動力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仲恒

打場比賽,即使麾下所有球員健康狀況良好,到了場上也未必一定就能勝出。那麼如果球隊的實力打個八三折,取勝的機會就更渺茫了。大家認為,這會不會是香港正面對著的情況呢?

在最近一個公開場合裡,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說當下本港的上班一族中,有六分之一的人面臨著精神健康的問題。六分之一就是大約17%,香港的勞動力裡如果有17%的人可能受到精神問題折磨,那麼對公司的運營、發展,以至香港整體的競爭力都會「大打折扣」,問題似乎必須重視。

不久前,美國耶魯大學的一名經濟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並把研究結果寫出一份交給美國國家研究局的工作文件。文件指出,精神疾病每年對美國的經濟造成2,820億美元的損失,這根本就是個天文數字,相當於美國經濟衰退的平均值。這2,820億美元的數額佔去美國總消費的1.7%,也比以前通過流行病學研究精神疾病總成本的近似值高出大概3成,可見以前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精神疾病對經濟的影響力。

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情況似乎同樣嚴重。在2022年,精神疾病為英國所造成的總損失為3千億英鎊,分別是1,100億英鎊的直接經濟損失,其中包括因病缺勤等的商業成本,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員工流失和失業;1,300億英鎊的人力成本,等同於精神健康問題患者生活品質下降和過早死亡的金錢價值;及600億英鎊的健康護理費用,包括了公共醫療服務提供的支持和家人以及朋友所提供的非正式護理。

既然成本這麼巨大,就顯示出政府有迫切需要馬上採取行動,扭轉精神健康欠佳的局勢,也應該把部份資源投入到預防精神疾病的範疇裡。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沒有拖延的理由,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可能會導致日後連政府都無法容忍的更高成本。在這百年未見的大變局裡,全球經濟是個競爭力極高的「搏擊館」,即使我們全力以赴,也不能輕言得勝。那麼如果我們手上17%的勞動力未能發揮高度的生產力,取勝的機會就更低了。

精神健康雖然主要動用醫療護理,但涉及面相當廣泛,要好好解決問題,就必須採用綜合和多角度的方式處理,要醫衞局、勞福局、教育局、衞生署、社會福利署、醫管局、非政府組織等單位合作才能成事。另外,勞動力的17%是個不小的數字,也就是說在社會上的地理分佈會相當廣泛,因此要解決問題也必須在社區層面下功夫。政府可以組織由社工、教師、經訓練的輔導專業人員和醫療專業人員組成的「特工隊」,在社區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在地區層面通過提供綜合和具連貫性的精神健康支援,來為市民構建精神健康友善的社會。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