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預防才是最佳良藥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仲恒

我們的先祖對於治病和養生頗有心得,值得我們借鑒。《黃帝內經》提出了「治未病」這個觀念,認為疾病出現之後才進行治療,對身體已經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所以最理想的做法是「治未病」,也就是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就注重保養身體,採取預防性方法,通過保持身體健康減低發病或病情惡化的可能性。

預防性的醫療服務在保障和促進個人健康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預防可以讓市民儘早發現健康問題,及早發現的治療效果是最有好的。因此,預防不但提升病人痊愈的機率,也可以避免延誤治療而對醫療系統所造成的壓力。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已經超乎負荷,所以如果我們能把預防工作做好,就能減輕對醫療系統的負擔。筆者作為專業醫療人員,覺得有責任跟行業同僚一道,大力傳播預防醫療在支持良好健康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同時要求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擴大市民對預防醫療的認知和覆蓋範圍。

每年這個時候,政府的施政報告公衆諮詢工作便已展開。筆者希望政府考慮,把醫療券計劃更廣泛地使用在預防性醫療保健的範疇裏,這對於本港的老年人口尤其重要。政府可以把醫療券作為誘因,鼓勵長者主動採取預防措施,例如進行健康檢查和接種傳染病疫苗。這麽做不但可以及早發現和治療多種疾病,而且還能培養長者的健康意識文化,對於醫療和長者照顧系統,都能減輕其工作負擔。

當下,醫療券計劃在本港已經運行得不錯,但該計劃當然還有進一步的改善空間。有鑒於預防醫療的重要性,筆者建議可以劃出一個單獨的醫療券類別,專門用於預防性的醫療保健功能。而為了這項措施不被濫用,這個類別的醫療券將有特定的限制,例如不可累積,而必須在一年內使用,以確保本港長者可以每年定期參加預防性的保健活動,不致延遲,並從而在身體健康方面直接得益。

此外,筆者建議將每年發放給長者的醫療券金額,增加至每人2,000元。這可以鼓勵更多長者積極參與預防性醫療服務。「治未病」的預防性醫療保健,不僅能改善長者的個人健康,長遠來說也能降低整體的醫療開支。這是因為透過預防,可以避免日後出現更嚴重的疾病需要治療。

其實,「諱疾忌醫」的情況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嚴重。美國方面有數據顯示,普羅大衆願意接受預防性醫療措施的人數有所下降。2015年,人口中有8.5%的35歲及以上成年人接受了所有建議的優先等級預防性醫療措施。但同一數字到了2020年,下降到僅有5.3%。所以,在香港通過提供經濟誘因來鼓勵長者參與預防性醫療措施,還是有必要的。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