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闊醫療券 縮輪候時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周三(9日)發表調查報告,發現本港近六成視障人士過去三年平均醫療開支逾2000元,其中四成人更平均花逾4000元。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超出負苛,視障人士輪候需時,而不少視障人士住處遠離公營醫療設施,因此亦須陪診服務陪同前往。政府長遠須以改善公營醫療系統及增加服務為目標,而在系統壓力得以紓緩之前,「醫療券」作為短期輔助的作用亦不容忽視。

醫療卷雖難言可以讓長者後顧無憂,但在近年公營醫療系統爆滿之際,也能為不少轉到私家求醫的長者減輕醫療負擔。(資料圖片)

擴闊醫療卷範圍

根據2019年財政預算案,現時每位合資格長者可享有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金額,按年最多可累積至8000元。截自2018年底便曾有119萬名長者曾經使用醫療券,年度申報金額約有28億。醫療券原則上反映的是公營醫療系統不足,但在增加服務之前,也能為不少轉到私家求醫的長者減輕醫療負擔。

食衛局去年為視光服務的醫療券金額設上限,目標是加強監管有助減少濫用。但另一方面,如何讓真正有需要人士得到幫助,值得政府認真研究考慮。團體建議為視障人士提供醫療券同等補助,一來相信濫用的情況較少,二來對政府財政負擔影響亦有限。根據2014年政府統計處資料,當時65歲以下被定義為「視覺有困難」的殘疾人士數目約為41,000人,若政府將醫療券範圍拓展至所有視障人士,每年財政預算將約增加8200萬元。

與此同時,其他殘疾或長期病患者是否應該得到支援,也值得當局研究。現時本港65歲以下除智障人士之外的殘疾人士共有約22萬人,65歲以下的長期病患者則約66萬人,同樣預計每人每年可獲2000元醫療券限額,政府每年支出將約增加17億。對比2020至21年度財政預算中用作衛生醫療用途的977億撥款,擴闊醫療券並非政府能力範圍之外。

擴闊醫療券的服務對象同時,本港醫療系統超出負苛的根本問題亦不能迴避。(資料圖片)

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醫療券可以將市民的部分醫療需求疏導至私家系統,折衷地減輕其他公立醫院負擔,然而本港醫療系統超出負苛的根本問題亦不能迴避。特首林鄭月娥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將於下月14日出爐,除了考慮為長期病患提供醫療券外,特首亦應研究以公私合作模式,短期內分擔公立醫院服務,加快公立醫院不同專科的輪候時間。例如可以將部分公立醫院個案轉交至私立醫院跟進,並由醫管局負擔公院基本住院費用以外的開支等。長遠本港亦要增加本地醫療人材培訓,進一步增加醫生、牙醫、護士和相關專職醫療人員的資助學額,提升本港大學醫科的教學設施。

香港長期病患者不少,亦要面對人口老化,醫療服務的壓力只會有增無減,市民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如何在短期內為他們暫解然眉之急,長遠如何解決本港醫療問題,尚有待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內回應市民所需,展現應有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