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社區通達的實踐須由意識培養開始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 陳希隆 (香港復康聯盟總幹事)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一直提倡殘疾人士參與社會及獨立生活,正是希望透過建立社會平等、共融、通達的風氣,讓更多殘疾人士在社會獨立地、有尊嚴地、平等地參與社會,包括工作、居住、就學、就醫,甚至日常社交活動,與朋友結伴到餐廳食飯、到戲院看電影、在時裝店購物,都可以和其他人一樣,平等地生活。

而我們提倡的殘疾人士社區生活,不止於充足基本生活條件,更是有質素的生活,以餐廳用餐為例,過去殘疾人士到餐廳用餐,很常會因為餐廳門前有一級台階而無法進入,一些酒樓因為只有樓梯上落,而令輪椅朋友卻步,無法於心儀餐廳用餐,所以很多時候,輪椅朋友無奈遷就,形成「隨便一餐」或「食飽就算」的習慣。但是,當我們細心想,為甚麼當我們可以無障礙地精心選擇餐廳,會我們朋友共聚的時候,輪椅朋友卻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前往心儀的餐廳。

原因很簡單,其中之一就是設施上的不通達,餐廳設於樓梯或台階之上,輪椅朋友就連餐廳門口都進不了,除了對輪椅朋友是障礙之外,長者、行動不便朋友、扶老攜幼的家庭,都有存在不便。有的餐廳,是使用固定座椅及餐桌的設計,亦扎輪椅朋友排隊在外,固定座椅令椅桌不能移動,對需要更多轉動空間的長者、行動不便朋友,是一種障礙。近年,一些大型連鎖快餐店,進行翻新,翻新前部分座椅及餐桌是可移動式的設計,但翻新後,卻變成固定座椅及餐桌的設計,造成障礙,是一種退步。

另一種原因,就是服務上的不通達,餐廳服務人員對殘疾人士存有排斥和歧視的心態,都會令殘疾人士前往心儀餐廳用餐,出現障礙。在社交媒體熱議的殘奧金牌運動員何宛淇到餐廳被拒事件,正正是殘疾人士經常面對的情況,即使在硬件上是通達的,空間上有足夠位置讓輪椅朋友進入及轉動,都會被拒進入,因為他們不願意在服務上配合。我們強調香港推動共融與通達很多年,是希望社會能夠更包容,更平等接納殘疾人士社區獨立生活,過有質素的生活,而不是更退一步,把殘疾人士排擠出去。服務上的不配合,不止輪椅朋友面對,長者、行動不便朋友、扶老攜幼的家庭,相信都試過同樣的經歷。

推動設施上的通達設計及提升服務行業服務通達水平有共通點,就是須由意識培養開始,意識觀念上明白通達的重要性,就可以更代入殘疾人士、長者、行動不便朋友、扶老攜幼的家庭的處境去作考慮,在自己的處所,硬件及軟件上實踐通達。

正因為意識培養是十分重要,我們曾對施政報告提出兩項建議,第一是公務員的通達培訓。推動通達,有賴不同部門配合和主導應用,因此主事官員及部門團隊對「通用設計及通達」的理解和認知,十分重要。我們認為政府既然重視公務員團隊的內部培訓及教育工作,實有需要在公務員學院的培訓內容中,除了日常行政管理及管治技巧外,亦應大幅增加通達和殘疾人士的課題,才有助締造社會全面通達願景,使通達主流化。

另一項建議就是通達共融社區教育及推廣。通用設計與通達是指主流設施及殘疾人士設施同時設計及落實,這些設施不需要額外改良或特別設計,就能讓所有人(包括殘疾人士)使用。除了政府需要把概念融入官方政策外,社區教育及推廣更為重要,建立良好風氣有助實踐通達共融。我們曾建議行政長官,在中小學及大專院校,實踐「通達共融」理念的教與學,在課程及課餘時間,增加共融及通達的課題及活動,並善用教師專業發展基金,優化教師培訓及交流,把通達共融概念,深化融入教材及課堂活動之中,體現「通達共融由教育開始」。

社會上對殘疾人士的排擠歧視,一次都太多,但我們期望隨通達共融社區教育做得更好,社會對殘疾人士可以更了解,更包容,更關愛,他們生活質素和權益保障就可以更理想。

作者陳希隆是香港復康聯盟總幹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