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泳舜.施政報告|完善體系建設打造國際體育平台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港府近年致力推動盛事經濟,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剛發表的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也花了不少篇幅論述本港體育發展,並與文化和旅遊政策匯合成一個篇章,首次以融合發展的角度推展有關政策。筆者作為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樂見相關政策出台,並期待這能催生相關產業鏈,帶動餐飲、會議展覽和娛樂等事業的發展,推動多元經濟,但我也同時關注,要讓當中的想法真正「落地」,助香港打造為國際體育平台,須先做好相關配套,完善體系,才能為文體旅融合發展奠下更穩固的基礎。

來稿作者:鄭泳舜

正如施政報告所述,即將落成的啟德體育園和明年底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的全運會,為香港建設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創造有利條件。而最吸引我注意的,是當局未來銳意以發展體育產業主場經濟的角度,主辦大型國際賽事,讓港隊在主場作賽,建立觀眾群。筆者近年一直參與M品牌資助制度的評審工作,深明當中的需要,因隨著M品牌制度得到優化,過去一年在本港落戶的大型體育賽事已增至近三十項,但當中可讓本地運動員參賽的賽事仍然不多,故一直倡議引入「加分位」,令在港舉行的大型體育賽事有更多本地球隊或運動員參賽,以推動發展本港精英運動作為其中一個目標。

筆者理解到,本港運動員在某些項目仍可能與世界級頂尖選手存有實力差距,但打造「主場經濟」,並非沒有成功例子;以今年首次參加全國男子籃球聯賽並掄元的本港籃球隊香港金牛為例,過去一個賽季每逢主場作賽都吸引不少觀眾入場,而香港足球代表隊和部分港超聯球會近年也累積一批忠實擁躉,每當與外隊作賽時也會穿起球衣入場,打造出一片「紅海」撐港隊,這帶動周邊產品的銷售,相信本港尚有不少職業隊伍也具備同樣的「吸客」能力。

早前直播巴黎奧運賽事的經驗顯示,市民十分喜愛觀看本港本港運動員作賽。未來在港舉行大型賽事的主辦單位也可多花心思,例如針對地引入適合本港運動參賽的大型國際賽事,或提供指定獎金,以增加本地健兒的參賽機會。然而,要真正推動「主場經濟」,還需要讓本港運動員在更多體育項目具備競爭能力,尤以強化隊際運動發展。這樣,當大型賽事在港舉行時,觀眾才會更願意入場為「主隊」吶喊助威。

值得一提的是,施政報告再次提及興建一個可舉辦國際級別比賽的游泳館,以及一個設有劍擊訓練和比賽設備的體育館。筆者過去已一直促請政府加快興建這兩項設施,隨著施政報告提出以推動「主場經濟」作為發展方向,當局更應盡快敲定選址和落實細節,讓兩項設施盡快上馬。

筆者亦認為,我們應擴大對「主場經濟」的視野,不應僅限於「港隊」賽事;近年籌備大型體育事經驗的顯示,一些有國家運動員作賽的大型賽事,不僅有本地觀眾捧場,還能吸引不少內地旅客專程前來觀賽,本港未來可發揮國際體育平台的角色,舉辦更多讓國家隊運動員與世界級選手角逐的賽事。

施政報告所提及另一關於體育發展的政策,是政府會研究為體育爭議設立解決制度。許多人以為這是僅用於解決體育總會與運動員之間對於參賽資格等爭議,但實際上,這一制度也有助處理商業方面的糾紛。隨着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預計未來將出現更多涉及賽事轉播、贊助、門票銷售、知識產權、合約等的糾紛,更見有設立體育仲裁中心,讓獨立第三方人士處理上訴的需要,以化解當中的矛盾。施政報告提到會「研究」設立有關制度,筆者希望當局能盡快定出路線圖,確立相關架構。

除了建立爭議解決制度,提升體育總會的管治也同樣重要。施政報告提到,港協暨奧委會將完成「體育總會機構管治和運作」檢討,並提出建議。筆者過去也一直促請盡快公布相關檢討結果,這不但有助各體育總會「自我完善」,回應社會對選拔標準的關注,也是考慮到當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來自商界的支持可謂必不可少。不過,本港若要朝這一方向發展,必須先強化體育總會的管治,從而增強商界投資的信心,這是今次檢討工作尤其重要的原因。

正如特首李家超近日所言,政府在體育資源的投放始終有限,除了投放在硬件上,更重要的是體系建設,並籲大家「一齊做實事」,非僅僅擔任「評論員」。筆者對此深表認同,因隨著啟德體育園即將完工,本港體育發展所一直缺乏的重要硬件設施將會到位,只要有足夠配套支援,整個園區可被打造為體育和盛事地標,也是時候去重新探索和落實一些過去難以實現的構想,帶動整個體育產業鏈的發展。

作者鄭泳舜是立法會議員、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