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泳舜|讓大型體育賽事質量兼備
本港體育氣氛在今個暑假特別濃厚,市民透過直播欣賞巴黎奧運,見證香港運動健兒的精彩表現,而多個M品牌體育賽事亦接踵而至,包括傑志對馬德里體育會的友誼賽、第十二屆姚基金慈善賽,以及2024世界女子U20棍網球錦標賽,先後在過去數星期在港上演,延續了觀賽熱情。作為體育愛好者,筆者也有親臨現場感受氣氛,觀察到這幾個賽事分別吸引不同類型的觀眾,讓我思考如何「做大個餅」,並加大力度發展一些超級品牌盛事,將大型體育賽事的產業潛力發揮出來。
來稿作者:鄭泳舜
政府於去年四月推出多項措施優化「M」品牌制度,包括增加每項活動的資助上限至一千五百萬元,以及放寬申請人的資格,讓私人及非政府機構也可以申請資助。本港今年舉辦的M品牌賽事增至超過二十個,顯示新措施吸引更多大型體育活動落戶的成效漸見。作為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筆者看到這些賽事營造了不同的氣氛和效果,感到特別欣喜。
以傑志對馬德里體育會的友誼賽為例,由於香港已久未有舉辦大型足球賽事,該場比賽吸引了聚多球迷入場,歡呼聲此起彼落,令香港大球場重現久違的大賽氣氛。而時隔七年再辦的姚基金慈善賽,儘管今次安排在亞博館舉行,但由於有一聚中外籃球巨星助陣,吸引大批球迷入場追星觀戰,當晚全場爆滿,氣氛高漲。
至於歷史悠久的棍網球運動,過去二十年在香港發展迅速,在海內外都有不少支持者,連續十天在港舉行的世界女子U20棍網球錦標賽,吸引不少旅客專程前來觀戰,而首次用作舉辦棍網球賽事的旺角大球場,不論在揭幕戰、準決賽及還是決賽,入場人數都不俗,配合一系列精彩表演,也為本港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賽感覺。賽事的另一意外「收獲」,是參與此次賽事的不少隊伍,例如美國和加拿大隊,也趁著比賽的空檔,帶著球棍穿梭尖沙咀和深水埗等地區,體驗香港獨特的文化風情,並將之拍成特輯的社交媒體分享,有效地宣傳了香港的文化和景點。
民建聯最近進行一項市民運動習慣及體育政策調查,七成半受訪者贊成香港舉辦更多體育盛事,反映是市民熱愛觀賞高水平賽事。然而,筆者認為,香港在未來一段時間引入大型體育賽事時,除了需要追求「量」,也應講求在「質」方面的提升,特別是不同賽事在吸引海外旅客的能力,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以成為本港品牌賽事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和首次在港舉辦的國際棍網球賽事為例,雖然兩項運動都並非香港最主流運動,但在海外卻深受歡迎,具有不俗的「吸客」能力;根據這些辦賽經驗,筆者認為未來可以透過舉辦一些外國受歡迎的大型體育賽事,吸引更多遊客來港。
盛事經濟可帶給香港龐大經濟效益,政府今年初成立跨部門的盛事統籌協調組,加強溝通和合作,推動和便利盛事在香港成功舉辦的文化。然而,筆者仍注意到部分主辦單位在吸引大型體育賽事時面對不同程度的困難,冀政府部門能進一步拆牆鬆綁,減少非必要的規定,避免主辦單位因為這些問題而放棄舉辦一些有潛力的賽事,並協助提升賽事的觀賞性。
本港過去就不時由於場地不足,或設施未能配合,而錯過舉辦一些體育盛事,以至大型演場會,但隨著啟德體育園明年初啟用,料這方面將有顯著改善,因不論是主場館,還是室內體育館,都設有可靈活換置的比賽場地配置,為舉辦不同體育事或文娛表演帶來無限可能性。
然而,若要達至吸引更多旅客的目標,還要主動出擊,因近年不論是鄰近的新加坡,以至阿拉伯國家,都同樣積極申辦大型體育盛事。政府稍後在重新檢視M品牌資助計劃時,可考慮引入「加分位」,鼓勵申請者在籌辦的活動中加入旅遊元素,亦可善用大數據進行調查及分析,鎖定一些具質量、又有發展潛力的盛事,加大力度發展,讓香港真正打造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
作者鄭泳舜是立法會議員、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