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泳舜|借鏡巴黎奧運 新思維引入康體設施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在上次專欄中,筆者提到應把握港隊在奧運再創佳績的契機,均衡地推動「五化」的發展,助本港體育事業更上一層樓,其中提供足夠體育場地和設施是關鍵一環。筆者近日遠赴巴黎時,除了替港隊和國家隊運動員加油打氣,亦同時考察了當地的奧運場館,觀察到當地政府在銳意打造「綠色奧運」之下,大部分場地都是使用舊有設施或翻新利用,或將不少賽事移師至在市內景點所搭建而成的臨時場地舉行;這種靈活的應對方式,也為香港未來引入康體設施時帶來一些啟示。

來稿作者:鄭泳舜

根據規劃標準,全港缺乏超過一千個運動設施,不但令體育發展面對樽頸,也引致「炒場」問題。入境處近期揭發有網球教練利用外傭炒場,每場以三十元收購網球場「場紙」開班,並且作出拘捕行動,這正是反映康體場地不足之下,炒場問題不但沒有解決,甚至出現不斷變招應對的情況。儘管當局已計劃分階段再提供六十多項康體設施,但從構想到竣工,這些設施往往需時五至十年,以此步伐興建體育設施,似乎難以滿足社會的迫切需求。

不過,從巴黎提供奧運場館經驗所見,本港在考慮未來康體設施供應時,可藉著走出傳統框框,打破困局。舉例來說,今屆奧運三人籃球賽的比賽場地,是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的協和廣場,以大型帳逢方式搭建而成;香港未來亦應多加探索以此模式,甚至引入近年在各地盛行的氣膜體育館(Air Domes),透過設置一些臨時場地,紓緩場地不足的問題,又能讓更多賽事在不受天氣影響下移師戶外舉行。

我們還可物色一些能夠代表香港的特色景點,例如在尖沙咀鐘樓前的空地設立臨時體育場地舉辦城市運動,既打造一些具有本港獨特元素的賽事,還能將運動氛圍帶入社區。

此外,巴黎當地透過翻新舊有設施提供奧運場地,值得香港借鑒。翻查資料,全港現時約有二千個動態康體設施,其中體育館佔一百個,當中不少建於八十年代,已開始不再「年青」,是時候研究如何循序漸進地進行翻新。我們可參考巴黎的經驗,在翻新舊有場館時融入一些環保元素,例如在外牆加入隔熱建築物料和回收塑膠做場館座位,這既提升設施水平,又能「儲備」一批具國際水平的場地,讓香港更具備日後舉行綜合性運動會的實力。

筆者認為,香港目前最缺乏的,是可供普羅市民可以享用的大眾化康體設施,其實這些設施除了可由康文署負責興建,還可借助私人力量,興建更多像南華會這樣收費相對廉宜的康體設施;希望通過新思維,香港未來能以更多元化方式引入康體設施,帶動全民運動的氣氛,藉此讓更多年輕人積極參與運動,從而培育更多的精英運動員,助香港在未來奧運會中延續佳績。

作者鄭泳舜是立法會議員、香港體育學院副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