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泳舜|加強支援 肯定殘疾運動員的付出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繼巴黎奧運後,港隊在剛過去的巴黎殘疾人奧運同樣獎牌大豐收,分別在硬地滾球、羽毛球、游泳等項目取得三金、四銀、一銅共八面獎牌,超越過去兩屆殘奧的成績,令人鼓舞。本港殘奧選手接連站上頒獎台,意義不僅為港爭光,更重要的是可鼓勵社會上其他殘疾人士勇敢走出社會,而每名健兒背後的勵志故事,也為社會注入正能量,勉勵港人在面對逆境時,也要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批一直在默默耕耘的體壇精英,值得社會更多的尊重和重視,並給予持續的支援。

來稿作者:鄭泳舜

筆者近年透過參與體院的工作,與不少運動員建立緊密的聯繫,於過去兩、三年就特別見證著一些殘疾運動員的成長和進步,深知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不比健全運動兒少。今屆殘奧賽事中,有不少畫面讓人印象深刻,其中一個是替香港奪得首金的硬地滾球代表龍子健站在殘奧頒獎台盡情振臂歡呼的時刻。

龍子健自幼患有痙攣,發音有困難,小學時獲學校挑選參與硬地滾球比賽,先後於2004年、2008年及2016年踏足殘奧舞台,並於2017年成為全港首批全職殘疾運動員之一,經過數次衝擊殘奧,終於一圓獎牌夢,可謂苦盡甘來,亦印證即使身體有殘障,也可在運動賽場中展現非凡成就。

我接觸過一些市民,知道他們也有透過直播觀看其比賽實況,雖然他們與龍子健素昧平生,過去也未必有太多注視他的比賽,但跟他們談起龍子健如何「大逆轉」晉級,最終為港隊奪得今屆殘奧首金,很多也十分感觸,甚至眼眨淚光,可見殘疾運動員的感染力不比一般運動員為低。

另一令人心情激動的畫面,是出征今屆殘奧賽事的最年輕港將吳卓恩,在女子SB6級100米蛙泳摘銅,成為香港歷來最年輕殘奧獎牌得主。卓恩患有輕度侏儒症,自三歲開始習泳,父母當時希望她透過游泳來提升身體機能,想不到女兒最終談上專業訓練之途,並在奧運賽場取得成就。卓恩在賽後感言中道出:「別人游泳划手一下,我要划手兩下」,可見殘疾運動員要取得成績,需要較健全運動員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

政府約在六年前開始投放更多資源支援殘疾人精英運動員,獲體院資助的殘疾運動員一直遞增,像龍子健一樣轉為全職運動員,數目已翻倍,達到近60人,佔體院整體全職運動員人數約十分之一。隨著殘奧健兒創下佳績,不少市民也關心他們的福祉,近年政府其實已不斷投放資源,加強對包括殘疾運動員在內的精英運動資助,再配合運動科學和醫學的支援,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讓運動員可以專心作賽。

市民對今屆殘奧賽事的關注,正是反映對殘疾運動員的認同和支持,希望政府也可積極考慮檢視目前機制,調整各級殘疾精英運動員的資助水平,並且透過鼓勵與商界協作,為他們帶多資源。

就像連續兩屆殘奧於男子羽毛球WH2級單打賽事奪牌的陳浩源,曾提到自己當上全職運動員後,雖然資助水平不及以前,但卻可以專心備戰殘奧,反映殘疾運動員只要遇上合適環境,即可發光發熱,社會應透過不同方式支持有潛質的殘疾運動員參賽,不要讓他們錯過站上國際體育舞台的機會。

殘疾運動員創下佳績,也傳遞另一重要訊息,就是殘疾人士也可以積極參與運動。過去,我在社區接觸過不少殘疾人士,他們也會以為自己身體有缺陷,就不能做運動,甚至減少外出,但其實他們與健全人一樣,也可以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與快樂,特別是隨著現今運動項目變得多樣化,許多新興運動也適合殘疾人士參與。政府應承著殘奧的氣氛,在社區增設不同計劃和資助,鼓勵殘疾人士多做運動,強身健體。

當然,若要方便殘疾人士多做運動,還要解決場地不足的老問題。筆者也理解到,現時為殘疾人士而設的體育場地相當缺乏,而不少可供殘疾參與的運動,在場地配置或設備提供方面都需要作出特別安排,而體院作為殘疾精英運動員的主要培訓基地,空間亦漸見不足,很多時需要與健全運動員共用設施。筆者希望當局可以考慮物色地點,為殘疾運動員增設一個訓練專館,這既可紓緩體院空間不足的問題,也讓殘疾人運動在香港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鄭泳舜是立法會議員、香港體育學院副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