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雲|大學應主動以知識和科技所長 提高市民幸福感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過去幾年,中央領導人一再表達對香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視。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就對新一屆政府強調:「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此外,港澳辦夏寶龍主任、行政長官李家超也都多次走訪「劏房」等基層家庭,可見對基層民生的重視。

來稿作者:陳錦雲

近期有不少關於香港高校定位的討論,包括認為大學應抓住三中全會提出打造「國際人才集聚高地」帶來發展機遇,也有建議「香港的改革可以從大學開始」,還有建議合併八所大學成為「香港聯合大學」及取消「大學資助委員會」等。有一條比較有共識的,就是香港高校儘管師資、教職員待遇、論文發表和在某些榜單上的世界排名都不錯,但對本地社會問題研究和關注不足,以及大學服務社群民生方面不足。

客觀地講,在國家提出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定位之前,香港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比率很低,目前正在借着「粵港澳大灣區」和深港合作等國家政策的東風,慢慢地扭轉。可以看到香港特區政府也在大力推進這方面的工作。但是學者和科研項目對香港本土社會問題的對策研究仍然比較少,社會也較少看到大學學者對協助解決社會民生問題所做出的努力。

中央和香港重視民生 高校學者的服務良機

另一邊廂,香港特區政府則在社區基層治理層面做了制度改革,特別是推動原來的區議會回歸到服務市民的民生軌道,包括在各地區層面新設立「關愛隊」,與民政部門、區議會區議員形成對基層群眾服務的主體力量。從新的基層社區治理制度來看,全香港各地區的區議員將由政府委派的地區民政專員領導,政府的各區民政專員擔任當區區議會的主席,統領當區的民政公務員和區議員。這樣的制度安排使得區議會落實政府福利等政策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並且有利於打通政策落實到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最後一公里,讓民眾更容易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果實。

然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在香港由治及興的新征程上,加上香港特區政府推動一些新的政策,不但本土的政策資源越來越豐富,大灣區內地城市也湧現新的政策資源。服務基層的的治理隊伍(包括公務員、區議員和關愛隊等群眾團體)需要掌握新的視野和能力,這對資訊、資源、支援都比較欠缺的基層市民尤其重要!

大學應以知識和科技所長 助力地區基層服務

近年來國家推出了許多便利港人的優惠政策,比如,針對青年,有國家教育部推出的「文憑試入學計劃」,香港考DSE的青年學生可以直接以DSE成績入讀138所全國最好名校!在內地沒有考DSE的港生也可以透過「港澳臺僑聯考」機制入讀300多所內地高校;「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國家還推出許多補助和便利港人的措施,包括香港青年在廣東創業就業和生活的一系列優惠,比如入住當地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又比如香港政府的老人津貼,可以透過「廣東計劃」、「福建計劃」跨境撥付給在這兩個省份生活老人,方便他們返鄉生活,等等。最近港人醫療券的使用範圍也覆蓋到多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院了,特別是也可以到深圳等城市使用牙科服務,為解決廣大香港市民的看病難、看牙難得頑疾找到一個方向。

香港特區政府可以委託民間政策研究機構或大學研究中心舉辦內地有關港人的政策說明會,讓社區基層服務隊伍掌握政策、用好政策,並且加強特區政府各部門與區議會、關愛隊的政策銜接,共同把政策紅利切實、高效落實到民眾頭上,讓民眾的困難、社區的頑疾儘快得到處理解決。最近看到報導,香港理工大學和西貢關愛隊簽署合作協議,港理工學者將為西貢關愛隊的骨幹們提供培訓課程,講授社會工作和政策方面的知識和資訊,這不失為新時代香港高校參與基層民生服務的新嘗試、新氣象。

香港高校管理层近年都很重視創新科技發展,包括推動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建立各類研究院或實驗室,也熱衷孵化創科企業甚至培育「獨角獸」科技企業。這些工作固然可取,但缺少鼓吹大學科研成果或創科企業服務基層民生。我認為大學及其創科企業,也可以透過提升基層社區治理的科技含量來提高服務的效率和更高覆蓋面,以及市民對惠民服務的回饋,協助不斷優化服務。在投入創新科技成果和知識服務社區和廣大市民的過程中,也為大學的科技成果市場化應用和知識向社會轉移提供了香港應用場景,同時也提升大學的社會形象。

習主席上述有關民生的講話我認為說到民眾的心坎裏去了。香港普羅民眾的困難和期盼亟待解決,這裡面特別重要而緊急的是住房(尤其是劏房)問題、基層青年向上流動問題、弱勢群體的支援和照顧(如老人、長期病患者)問題。希望更多的大學和學者走出新的助力香港由治及興時期的民生發展,讓香港市民得到幸福感、獲得感。期待我們的大學在引以為傲的世界排名之外,也以成績成果和專業知識為香港社會民生做出貢獻,讓更多市民為自己的大學感到驕傲!香港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協助政府撥款給大學運營和科研的教資會是否應該考慮如何優化撥款和監督機制鼓勵大學和學者(包括社會科學專家)服務社會、服務基層?

作者陳錦雲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