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推動體育旅遊講求持續性 打造劍擊風帆活動成香港必玩之選
來稿作者:簡永哲
香港運動員在巴黎奧運奪得兩金兩銅,全城歡騰,加上最近國家奧運得獎運動員來港獻技,相信奧運熱潮仍會持續一陣子。特首李家超早前在施政報告諮詢會上明言,重視如何將文化、體育和旅遊混為一體,當中「體育旅遊」近年越來越多討論,筆者認為這方面有三點必須注意,才可避免搞出一些流於表面、口號式的體育旅遊項目,亂使冤枉錢。
首先要明白,大眾的對運動員的熱情容易冷卻,亦比較短暫的。熱潮仍在時,有人即建議將新生熊貓龍鳳胎改名「家朗」、「旻憓」,亦可能有人建議設立二人的雕像,供市民打卡。這些或可搏到即時掌聲,短期內吸引到人流觀看,但一年半載後,港人或外國遊客興趣很可能大減,更重要的是這類項目完全沒有持續性。所以第一點,銅像可以有,但政府不應短視地只為提供一個打卡旅遊景點,快速地花錢在例如星光大道或九龍公園放一個運動員銅像,就以為是體育旅遊項目,必須要考慮得更周詳,想出一個更有持續性的項目。
去年《施政報告》其實已提出興建劍擊館,但至今連場地地點也未落實到。早前劍擊港隊總教練鄭兆康透露,曾跟隨政府人員到紅磡一個體育館視察(不是紅館),惟該場館不太適合改建成劍擊館。筆者建議,當局短期內應盡快落實劍擊館場地,今次未必需要像單車館一樣由零開始,改建場館也無不可,重要的是選址要交通便利之餘,場館外也要有倘大的空地供定期展覽,每逢有海外大型劍擊比賽時,甚至可放置大電視作直播。
將來劍擊館入口可以擺放銅像,作為打卡位沒有問題,但重點應是後續體驗,就是遊人可入館內參觀。館內除有訓練及比賽場地,也要建設一些互動裝置等,例如用VR系統讓參觀者代入張家朗或江旻憓,變成劍擊選手,體驗模擬作賽滋味。這些浸沉式體驗,相信對遊客的吸引力必定比單一打卡位大得多,更重要是新場館落成後,劍擊運動員能夠真正受惠,兼且本港日後可承辦更多國際比賽,有助推動劍擊發展。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避免口號式推動體育,導致資源錯配,結果影響運動員培訓,也做不到旅遊效果。政府以往常強調體育發展「三化」,所謂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近年更加至「五化」,即加上「專業化」和「產業化」。當中「精英化」及「專業化」培訓運動員是必須的,亦已做到一定成績,全職運動員可專心投入訓練及比賽。不過,近日公眾對運動員待遇有很多談論,部分人質疑普通運動員底薪七千多元太低,有劍擊隊員更稱有時外出比賽住宿要自費,並不合理。
其實一切都關乎資源分配問題,根據文體旅局數字,政府近五個財政年度在體育發展的開支持續增加,當中「精英化」的開支維持13%至15%不等,「盛事化」大約佔3%左右,佔比最大是「普及化」開支,達80%以上。以2023/24年度總體育發展開支72.2億元為例,政府就用了58.7億元搞「普及化」,當中包括舉辦「全民運動日」,當局冀「通過推廣社區體育,鼓勵市民參與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在社區建立熱愛體育的文化,協助他們培養健康生活模式」。
筆者認為,「普及化」開支理應減少,要鼓勵市民注重健康、多做運動,實在不是越多錢便越有效。要令700多萬人熱愛運動,人均開支必定很高,亦不切實際,況且港隊奪得奧運金牌的項目滑浪風帆及劍擊,礙於場地及器材,亦很難做到普及化。因此,建議政府將「普及化」開支撥一部分,例如20億元用於「精英化」、「專業化」及「盛事化」,這一來對培訓運動員肯定有莫大幫助,長遠來說有更多運動員取得佳績,對推動體育旅遊也有裨益。此外,「盛事化」開支增加,可以資助舉辦更多大型體育盛事,旅客來港觀賞甚至參加體育賽事如馬拉松,對本港經濟有一定幫助。
最後一點要注意的是,要有效推動體育「產業化」,從而變成吸引旅客的體驗活動,需要做很多前期工作,並需要大量資金及不同場地,單靠政府實難支持。筆者認為,公私營合作辦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及賽事,是不二法門。當局可與商界合作,由對方提供資金或場地,舉辦冠名贊助的體育活動,更可參考外國,將一些標誌性體育場地,例如新建的啟德體育園,以企業命名。德國的拜仁慕尼黑球會主場,就以Allianz Group安聯集團作為球場名,當局如可全方位與商界達成更多合作方案,將賺到的錢投放於體育發展,便能達到持續性目標。
另外,香港沒有太多天然資源,不能像日韓歐洲等地,將雪地變成滑雪場,建設滑雪勝地吸引遊客,但仍可參考相關模式,將劍擊、滑浪風帆、場地單車以至桌球等運動,包裝成體驗活動,配合明星運動員和適當旅遊推廣,打造成新旅遊體驗。其實赤柱早已有滑浪風帆體驗活動,只不過一直未能打造成旅遊賣點,當局亦沒有花心思去推廣。如想令旅客有新鮮感,尤其年輕旅客,滑浪風帆這類戶外旅遊體驗,以及上文所講的室內劍擊體驗,極具潛力成為往後「香港必玩之選」。
港隊今屆奧運取得史上最佳成績,再次證明體育可以增加社會凝聚力,同時政府應視此一個發展長遠體育產業的良好契機。當局只要有完善策略,短期辦更多體育盛事,中期搞公營合作推廣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長期則設立劍擊館,適當調配資源,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星級運動員之餘,體育可以產業化,再配合旅遊推動,可望成為本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