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應該利用競技體育推廣大眾化體育
來稿作者:劉觀沃
2024巴黎奧運會已經降下帷幕,彈丸之地的中國香港以2金2銅的成績位列世界206個參賽隊伍的第36位,這是香港歷屆參賽取得的最佳戰績,所有香港人無不為之歡欣雀躍。奧運金牌,激發了香港人愛國愛港的熱情,凝聚了香港人萬眾一心,奮發圖強的力量。接下來,香港體育應該如何發展呢?我覺得,應該利用競技體育取得的輝煌成績,推廣民間體育、大眾化體育。
發展體育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奪取金牌,而是通過奪取金牌激發更多人來參與體育運動,提升全民身體素質,提高社會整體競爭力,這個「本」和「末」不能倒置。競技體育,一般以政府為主導,以相互競爭、打敗對手、爭取名次為目的,常常把運動員訓練到傷痕累累,這並非體育強身健體之根本。競技體育,具有功利性質,有其局限性,但競技體育是各國爭相發展的項目,因為競技體育水平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該地區的整體發展水平。很難想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環境污染嚴重,國民身體素質差,人均壽命短,醫療資源貧乏,這樣的地方怎麼可能很好地發展起來呢?
怎樣利用競技體育來發展民間體育,我覺得德國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1988年,當時的東德以1600萬人口,37枚金牌的彪炳戰績力壓美國,奪得當年漢城奧運會金牌榜的第二名,僅次於蘇聯,而當時的西德則是世界第五。1990年,兩德統一。但統一後的德國參加奧運會所奪取的獎牌、名次逐屆下降。從1992年巴賽隆拿奧運的世界第三,跌到今屆巴黎奧運的世界第十。人們不禁要問,德國體育是否衰落了?
然而,情況恰恰相反。以前的東德是舉國體制發展體育,制度僵化,唯金牌論,運動員嗑藥、打興奮劑、打假球等醜聞時有傳聞,但兩德統一後,基本上是沿襲了西德的體育發展模式,從競技體育走向全民體育、家庭體育。今天的德國,民間體育事業蓬勃發展,9萬個民間體育協會遍佈全國各地,會員接近3000萬人,而且,沒有註冊會員但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有1200多萬,這兩項加起來大約占全德總人口的50%。德國在奧運會拿金牌比以往少了,但是體育運動在德國變得全民化、大眾化、家庭化,這極大地促進、提升了德國人的身體素質,減少了醫療負擔。德國的生產力,國力也因而變得空前強盛。
我並不是否定奧運金牌的意義,尤其在今天,當香港發展面臨內外交困,亟需改革的時刻,奧運金牌對激發香港人鬥氣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當奧運金牌的興奮期過後,香港政府應該實事求是,長遠規劃,利用奧運金牌為契機,將體育運動最大範圍地推廣到社區,興建更多體育設施,讓市民一出家門就能鍛煉身體;同時,舉辦更多體育盛事,讓體育和旅遊業相互促進。還有,加強和大陸的體育交流,增加撥款,培養更多體育人才。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讓競技體育在香港轉變為全民體育、大眾體育、家庭體育。
作者劉觀沃是教師,曾在一間大型跨國物流公司任職進口部客戶服務。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