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如何培育更多港產電競選手?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駱俊偉

近日16歲香港青年鄭業楷(蝦皮)揚威國際,在Pokémon GO世界賽成為首位贏得這項賽事冠軍的港人。惟事實上蝦皮與四位獲亞太區資格的香港參賽者當時並未獲任何資助,需到處籌募旅費,幸獲同樣是Pokémon GO愛好者的名醫黎青龍等人贊助,才得以遠赴海外參賽,最終成功向世界展現香港的電競實力。

電競運動風潮席捲全球,其具體效益不容忽視。2023年全球電競市場規模為17.2億美元,預計2032年市場將增長至92.9億元。以遊戲《英雄聯盟》為例,韓國舉行的S13世界賽經濟效益高達11億港元,決賽流量4億人次。另根據《2023年中國電子競技產業報告》,2023年國內電競實際收益263.5億人民幣,尤以直播收入佔比最高。內地及韓國是電競生態圈領頭羊,很大程度因其專業的電競選手培育制度,帶動聯賽、直播行業等產業發展。由此可見,職業電競選手是產業的關鍵因素。

近年香港電競發展初露鋒芒,包括杭州亞運《夢三國2》香港代表隊摘銀,鄭業楷選手成為《Pokémon GO》世界冠軍,可見高手早已在民間。政府過去雖投放一億元促進數碼港支援電競發展,增加了電競公司、場館等設施的數目,但缺乏一個明確的規劃,本地電競市場亦存在資源分散問題,真正具備培育選手經驗的企業寥寥可數,反映香港必須在人才方面追落後。

筆者認為,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政府要把握電競的黃金時代,盡快成立專責部門謀劃具體發展藍圖,加速完善職業電競選手的支援制度,促進選手由「零至一百」的發展,讓其實力被看見,藉此提高本地體育軟實力,助力說好香港故事。事實上,電競選手培訓系統與體育明星無異,離不開選手發掘、專業化、及經濟支援三方面。

發掘潛力電競選手

城市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本地有超過30萬名遊戲玩家,惟玩家在缺乏支援下僅停留在「電競興趣」層面。建議政府加以善用地區比賽的契機,分析並發掘潛力選手,並致力實現選手專業化,轉化興趣為專業,開拓玩家職業選手的道路。

鑒於選手培育需要龐大的專業團隊,政府可邀請具有成熟選手培訓系統的電競企業回流發展,例如由鐘培生成立,現於台灣發展的「HKES」,其擁有多個熱門遊戲的電競隊伍,可發揮示範作用,並與數碼港共同孵化更多職業電競選手,以彌補短期內電競人才的缺失。同時也可利用背靠祖國的優勢,引進國內的電競技術人員,邀請更多國內頂級隊伍及選手來港交流,提升競技水平。長遠而言,政府須完善本地電競教育,藉開設更多高校電競學院及相關課程,強化選手的專業形象,壯大人才庫以迎合本地電競市場需求。

完善選手在職發展階梯

選手初出茅廬,「貼錢」比賽普遍。以台灣《快打旋風》選手UMA為例,其在沒有得到任何資助下只帶上300美元赴美參賽,幾乎與世界冠軍榮譽失之交臂。為此建議政府撥款設立「電競運動基金」,資助參加國際性比賽的電競選手,亦可仿傚韓國做法,為經營電競團體及資助選手的企業提供稅收減免等經濟誘因,鼓勵企業支持產業發展。

除在職的發展需要外,選手退役出路也須受到重視。知名選手多轉型為直播主、賽事評述、教練等,離開賽場後仍能持續貢獻電競產業,惟「綠葉」選手則難以轉換跑道,政府可考慮完善職業規劃階梯,例如安排退役選手進修,以轉型為裁判、遊戲開發者等專業職位,開展退役後的「第二人生」。

發展電競產業的路途縱遙遠,但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龐大的,期望政府做好電競產業的規劃,朝著「專業化、盛事化、普及化」發展,打造香港成為亞洲領先的電競大都會。

作者駱俊偉是公共政策研究員、城市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