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電競產業化 創造多元出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電競節將於8月23至26日會展舉行,賽事至今踏入第五屆,比賽模式一反常態,不再以高額獎金作為招徠,反而選手由64強開始便可以線下對賽,一眾選手將有更多機會吸收比賽經驗。

或許有人會將獎金減少,視作香港電競熱潮降溫。將電競視為「細路打機」的論調或死灰復燃。然而,電競在全球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創造龐大經濟價值,已是不爭事實。立法會文件《資訊科技及廣播、電競、創新科技》(ISE01/18-19)指出,自2015年起,全球電競收入與觀眾人數都正按年增加,至今已分別上升至少179%及62%,文件更預計2021年將分別進一步飆升逾80%及45%。

電競發展步伐方興未艾,今次香港電競節比賽模式的轉變,其實正為我們帶來啟示——香港電競的發展模式要走向產業化、以及加強本地青年訓練。

CGA創辦人周啟康表示最近結束的電競音樂節,入場人數較往年多。(潘思維攝)

支援電子競技產業化

電子競技作為產業,所指並不限於幾個「上台打機」的職業選手,而是包括與電子遊戲相關的各行各業。遊戲開發商、網絡遊戲平台,負責遊戲營運、宣傳、銷售。電子產品生產商如RAZER、MSI等不時贊助比賽,宣傳自家電子產品。同時衍生不同的直播平台收益如Twitch、Youtube Gaming等,為網上直播主創造日常收入。傳統娛樂界——英皇娛樂亦涉足電競產業,收購電子競技戰隊Raise Gaming(後名G-Rex),並聘請前世界冠軍劉偉健(Toyz)出任總監。電競產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還包括電競場地的管理,比賽的主播、評述,各種遊戲內的戰術分析、教練,以及遊戲外的市場推廣、剪片、設計等。

電競發展至今已非以往狹義的「打機」,而是一條由遊戲生產延伸到電子產品、個人休閒的電子娛樂產業鏈。

(英皇電競_EES_Facebook_圖片)

發揮優勢 政府應推動電競產業

而香港本身有優勢,發展電競產業。一來,香港網絡普及,使電競產業在香港具有足夠發展空間,讓不同電子娛樂相關產業發掘潛在客戶。二來,香港地理上鄰近台灣、澳門,有充足跨區比賽交流機會,不同遊戲都經常有「港澳台賽區」比賽。全球第二、第三大的電競產業圈——韓國、中國亦與香港接近,不乏交流合作機會。香港與東亞地區各個「電競強人」的相鄰,也為香港電競發展帶來一定優勢。

當世界電競發展蒸蒸日上,香港的發展卻令人有感「慢人半拍」。政府在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撥款5,000萬將數碼港商場發展作電競及數碼娛樂熱點,另5,000萬以資助電競科技與行業發展、培訓人才,但在金錢以外,香港本地的電競發展更需要制度輔助。

參考韓國、英國做法,韓國政府授權文化體育觀光部,調撥資源在當地及國際層面推廣電競,並日漸形成目前龐大的業界生態圈;英國則成立電競聯會,支援電競選手、興建全國電競訓練中心。香港可參考同樣做法,由政府帶頭為香港選手作出相應配合,成立官方電競組織,支援並統籌本地電競發展。

(資料圖片)

專辦大型比賽、企業外地引援或不利青訓

羅兵咸永道香港娛樂及傳媒策劃主管合伙人邱麗婷早前指出,香港近年電競賽事增多,不乏對電競產業感興趣的大投資者,比如香港富商李嘉誠便是電競產品生產商RAZER的股東之一。電競觀眾變多、收入增加,這些情況故然是香港電競業界所樂見的。但是過去數年資金集中於大型賽事,為本地電競發展帶來限制。

大型比賽獎金豐厚,是各企業建立本地電競團隊的一大動力。不過企業為求得到高額獎金、提高知名度,更着眼於即時的比賽成績,不時由台灣、韓國招請已成名選手,比如英皇娛樂旗下的G-Rex大部分由台灣選手組成,HKA成員亦由韓國、台灣引援,難免令香港青年投身電競行業時面對多重競爭。

所以,本地電競發展面對其中一個難題,是本地欠缺中小型賽事,以給予知名度較低、作賽經驗較少的高技術玩家不同實戰機會。再者,電競選手需於現場作賽,環境氣氛帶來的心理壓力非平常「上網打機」所能比擬。因此,由香港政府帶頭鼓勵更多中小型賽事的舉行,一來有利高技術玩家得以被發掘成為職業選手、建立知名度,二來亦有助現職選手累積作賽經驗,提升香港電競實力。

(視覺中國)

應拓闊電競實習支援計劃範圍

在電競選手以外,政府亦正資助電競業界聘請年青一代擔任不同崗位。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七月底發表網誌,表示數碼港的電競實習支援計劃,目前已批出22個名額給10間公司,每月每人最高7,500元資助,涵蓋了電競賽事統籌、動畫特效設計、3D設計師、遊戲內容開發、內容管理員、項目管理、課程導師、電競場館經理等不同職位。

給予電競業界新人金錢資助,能夠吸引青年投身電競,使香港能夠在世界電競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與世界競爭。然而,計劃涵蓋全港卻只有22個資助名額,政府著實有更大空間投入資源,鼓勵電競產業發展。政府應增加資助計劃名額,擴闊計劃支援範圍,鼓勵本地電競團隊、企業聘用香港青年,推動本港電競產業發展,為本港年青一代創造全新就業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