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重新規劃香港旅遊業發展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學廉

筆者早前提及要突破本港現時旅遊業困局,可以靠走「高端服務業」路線,用專業服務重建香港品牌,讓旅客得到高質的旅遊體驗,贏回大眾對香港旅遊業的信心。除「高端服務業」外,其實發展大型旅遊基建項目同樣重要,不過特區政府可能考慮到財政壓力問題,對相關發展策略評估相對保守,令香港旅遊業未可在適當時候作出突破。

失去新鮮感的旅遊業體驗

事實上,過往香港旅遊業景氣指數高企有賴於自由行政策的支持。2003年香港經濟陷入低谷,中央與特區政府決定推出自由行政策,容許內地居民辦理簡單手續即可前往香港旅遊。相對之前需要進行大量繁瑣手續和審批時間長久,自由行政策落實無疑大力吸引內地旅客訪港意慾。加上當時香港給予內地旅客形象「新鮮、前衛、高科技」,對各項香港景點充滿探索感覺,大大刺激香港旅遊業發展。

然而,隨着時間和社會環境影響,自由行效應亦不再見效。當自由行政策推行接近二十年,內地的旅客明顯正對香港逐漸失去興趣,缺乏了政策出台時的「新鮮感」。同時,香港近年亦缺乏新型大型旅遊基建項目落成,亦令香港失去旅遊城市應有競爭力,餘下千篇一律的的大型商場。加上旅客消費模式改變,種種因素都加速香港旅遊業衰落。就此,香港旅遊業不能再「食老本」,要推出大擔革新的規劃,才可刺激旅客重遊香港的意欲。

積極興建旅遊基建項目

以日本為例,即使在疫情期間亦積極規劃各項旅遊基建項目,成功讓日本旅遊業在疫後迅速復甦。日本在2022年至2024年間不斷推出多項新的旅遊景點,包括大阪長居植物園「teamLab Botanical Garden 」、麻布台之丘「teamLab Borderless」、豐洲市場「千客萬來」、台場沉浸式主題樂園「IMMERSIVE FORT TOKYO」等等,透過新項目以嘗試保持自身的旅遊競爭力,吸引公眾重遊日本。而相關發展策略也成功見效,根據日本觀光局統計,2023年外國遊客總計消費超過5兆日圓,比2019年增長10%,創出歷史新紀錄。政府應該借鑒相關經驗,為香港旅遊業謀出路。

當然,可能有部分意見認為現時興建旅遊基建項目同「大興土木」無異,加上政府近年財政預算出現赤字問題,大力發展旅遊基建項目亦會加大政府財政開支,對香港造成財政壓力,不是可行辦法。筆者重申,發展旅遊基建項目是投資未來做法,透過打造新景點提升香港國際旅遊競爭力,重新刺激本港旅遊業發展,是為香港長遠發展必須進行的工作。

總括而言,要適當投放資源及對香港旅遊業發展作長遠規劃,才可打破現時香港的經濟困局,而積極興建新的旅遊基建項目則可加強香港旅遊業競爭力,讓香港有本錢再次競逐「旅遊之都」的美譽。

作者劉學廉是勞聯油尖旺社區幹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