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掌握了區議會,然後呢?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建聯在今次區議會選舉毫無疑問是大贏家,在地區直選和地區委員會界別分別取得41席和68席,合共取得109席,大幅拋離取得27席的工聯會、15席的新民黨。

新一屆區議會經過「完善」,由452個較小選區合併成44個較大選區。在雙議席單票制下,地區工作豐富、樁腳較多的民建聯優勢明顯,在44個選區中攫取多達41席,僅在觀塘東南、沙田南及南區東南落敗。

加上民建聯多人循委任議席擠身下屆區議會,諸如中西區的葉亦楠、南區的朱立威、九龍城區的潘國華、油尖旺區的鍾港武、觀塘區的洪錦鉉、屯門區的巫成鋒等,令其加起來取得約140席,佔區議會議席約三成。

至於工聯會,十多人亦獲委任為區議員,加上在地區直選和地區委員會界別的27席,工聯會將以至少40席成為區議會第二大黨。

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等成為區議會主要力量,意味未來社區治理的工作如何,建制派將責無旁貸。由交通配套、環境衛生以至安老扶幼等,他們都有責任聆聽居民意見,並向民政事務專員及政府部門代表建言。470名區議會不但會參加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主講的地區治理培訓班,亦會與各區民政事務專員舉行預備會議。

在選舉結束後,民建聯自言「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並表示會「提高服務水平,爭取更多市民的支持和信任」,以及「更全面傾聽不同社會階層市民的心聲」。更多市民、跨階層的支持當然重要,但從選票分析,119萬人投票與過去建制派所得票數相約,意味在民主派(反對派)缺席後,建制派雖然能夠穩住基本盤,卻未能有效開招新票源。從服務社會、團結香港的角度看,建制派未來有必要吸納其他立場的市民支持。

至於政府,雖然特首李家超表示對投票人數感到滿意,但不少以往參與選舉的市民在這次沒有投票,也是事實。誠然特首所說,區議會的作用是專注地區和民生事務,配合政府施政,使政府政策可以落實到地區,政府自然要透過未來四年的地區治理工作取得更多認同。愛國者治港以及行政主導的原則既已落實到特區治理的各層面,若然民生工作不足、社區治理不善,政府屆時亦再沒有藉口可以推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