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預言香港樓價跌一半 外資銀行「報佳音」?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投資銀行德銀於本周四(6月8日)發表報告指,香港的樓價在2026年將會下挫48%,消息公布後,社會反應兩極,有人認為不過是危言聳聽,德銀過去也曾看淡香港樓市,結果樓價卻連連上升;也有人認為樓價若跌一半是一個「喜訊」。觀乎報告內容,德銀的分析基於香港人口增長率下降,這與當年日本的情況相似;如果這個情況在香港出現,絕非好事。

海之戀開賣首天,大批買家逼滿售樓處,更令人聯想起97年樓市瘋狂的情景。(資料圖片)

步向老齡化社會 香港重演日本悲劇?

德銀的分析基於香港的人口預測。德銀指,香港的勞動人口增長見頂,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報告預測,在2025年60歲以上的人口,將由現時佔22%,增加至30%。由於25至44歲年齡層人口將會下降,在2019年,有能力供款的勞動人口比率,將下降至11.5%,私樓的需求將會降低。

在另一方面,由於預測2017至2026的私人樓宇供應量上升,平均每年單位供應量為19,330個,比起近10年平均每年的10,926個上升近倍;加上預期美國加息,由是得出樓價下降的結論。

榷而論之,報告的分析未必全都恰當,例如報告就似乎低估了內地經濟對香港的影響。然而,不容否認的是,人口結構變化對樓市影響甚巨,德銀的分析,值得各界關注。

樓價高企,竟有太古城買家不惜撻訂70萬元離場。(資料圖片)

日本樓市一沉不起 三代供款苦不堪言

須知,在80年代日本的樓市也曾高企不下,甚至要供款三代,才能夠完成還款。然而,90年代初日本樓市泡沫便宣告爆破,樓市一沉不起,及至現時,樓市指數仍只及當年高位的一半,這不但令民眾的財富驟降,樓市泡沫破滅更令日本金融經濟嚴重內傷,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仍未治癒。日本當年樓市爆破的原因之一,正正是出生率下降、人口老化,有能力供款的人口比例減少,致樓房需求下降。明乎日本的經驗,就不難理解何以德銀看淡香港樓市。

也許部分因為香港樓價高漲,而遲遲未能上樓的市民會樂見樓價下跌。然而,日本在樓市爆破後,經濟低迷,至今仍未見出路,引起了諸種社會問題。前車可鑑,德銀對本港樓市看淡的言論,對香港來說並不是一個「喜訊」,而是一個「末日預言」。

日本樓價已然一落千丈。

政府仍迷信置業神話 何時還市民安定居所?

對於這個末日預言,市民自需衡量置業風險。房地產作為一項投資產品,本來就有升有跌,且這項投資涉及大量的資金投入,透過按揭貸款買樓,更令置業變成一項高風險的槓桿投資。在目前港府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思維下,將一般市民的「安居」需求,與極不穩定的物業「投資」牢牢地綑綁在一起,一旦樓市趨升,買不起樓的市民怨氣自然增加;一旦樓市泡沫爆破,整個金融、經濟、社會必然會受到傷筋動骨之創。

可以說,若然樓市大跌,投機者損失慘重,也是咎由自取。然而,香港政府不負責任地將市民的安居需求,推給私人市場承擔,加上公屋申請門檻甚高、居屋單位又供不應求,這令不少只求安居的市民迫於縱身樓市狂潮,宛如一葉輕舟浮沉於狂濤之中,一旦錯判形勢,隨時恨錯難返,成為無辜的犧牲者。香港在1997年的樓泡爆破後能夠復元,其實已是不幸中之大幸,香港將要面對的,是樓價繼續如坐火箭般飆升,還是日本式的泡沫爆破災難,誰能說得準?

事實上,不少地方的政府都選擇承擔起建屋責任,將「安居」與「投資」區分,鄰近香港的就有新加坡,縱然當地的私人樓價波動,由於當地政府興建大量公營的組屋予市民居住,樓市升跌對市民的影響不大。過去,香港幾歷樓市調整,難道政府還要冥頑不靈,不敢大刀闊斧地改革樓市,興建更多公屋、居屋,讓市民真真正正安居樂業,不為樓市大起大跌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