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財政議而有決,拓闊收入決而行否?
立法會議員管浩鳴提出無約束力議案,促請政府「審視目前公共財政的狀況,着手研究增加財政收入的來源,及早為邁進老齡化社會導致長遠財政負擔作出準備」,並獲得通過。
議員的重點各有不同,即使是同樣主張節省開支的謝偉銓、李浩然和洪雯,修正案的用字亦有分別。但肯定的是,審視目前公共財政的狀況、為老齡化社會作出準備是立法會議員的共識,政府官員應該知道。
在節流方面,署理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浩濂表示將在2024至25年度、2025至26年度,分別再次扣減各政策局及部門的經常開支百分之一,並將資源重新調配用於推行新政策措施。
然而,正如陳茂波在2021年宣讀《財政預算案》時所指,政府部門經常開支中六成與薪酬相關,所以節省主要來自餘下的四成,而又要不影響日常運作及公共服務,節流亦不容易。當時他估計,2022至23年度經常開支撥款減少百分之一,可節省約39億元。
開源方面,陳浩濂所述都是既有措施,例如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將可增加7.6億元收入、全球最低實際稅率將帶來150億元、五年額外足球博彩稅合共帶來120億。縱然有議員建議政府研究引入新稅項,擴闊稅基,惟陳浩濂只說「須清楚考慮有關稅項的政策目標,並須讓社會有充分、深入及知情的討論,才能作出權衡和取捨,這些都需要時間醞釀」,並無多少肯定之意。
充分討論、小心權衡、需時醞釀固然無錯,但難度社會過去並無討論、政府沒有時間醞釀嗎?2020年宣讀《財政預算案》演辭時,司長陳茂波坦言「我們或要考慮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或調整稅率」,但一年後他就只是提出調高股票印花稅稅率,並謂「目前我們聚焦抗疫和重振經濟,並不具備條件引入新稅項」。
2021年陳茂波表示「會進行相關研究及準備工作,於適當時開展深入討論,就開徵新稅項尋求共識,以增加收入」,但2022年財政預算案並無任何跟進,2023年又再重申「必須先讓社會有充分的討論,才能作出權衡和取捨」。
前後過了接近四年,現在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拓闊稅基,署理局長又再表示「需要時間醞釀」,以及要在「適當時候開展深入討論」。但官員是否應該拋磚引玉,為社會提出討論方向?何時才算「適當時候」?新冠疫情前,香港經濟表現強勁,司長認為政府財政穩健,反而可以寬減稅項;現在經濟受壓,大家又會擔心加重企業和市民負擔。那豈不是無論如何,香港也不會拓闊稅基?
我們支持改革公共財政,並不是因為近一兩年開支大、出現赤字預算。事實上,政府本來就不應該坐擁龐大財政儲備,而不承擔社會保障開支。問題是庫房過份依賴土地相關收入,在財政結構上並不健康。今年地價及印花稅收入不理想,預計本財政年度的綜合赤字便可能超過1千億元。而且香港並非沒有經濟資源,只是集中在小撮行業或階層手中,未能共享成果。改革公共財政結構,就是改善貧富差距、締造公平社會的起點。
既說「須清楚考慮有關稅項的政策目標」和「聚社會各界的共識」,現在更應着手研究展開。三個半月後的《財政預算案》,司長陳茂波應該交出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