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由「財赤1398億」說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星期三(2月23日)發表《財政預算案》,預算本年度(2022至23年度)財政赤字1398億,財政儲備8173億,相當於政府12個月開支,或者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28.9。加上陳茂波再花三百多億派發消費券,有些人自然憂慮庫房早晚「糧盡彈絕」。

先由赤字說起。1398億這個數字算是已經美化,因為當中計及了660億元發債收入。撇除不計,赤字便是2058億。

財政預算案的綜合盈餘/赤字向來有兩個計法,一是已計入債券款項,另一個是未計入債券。根據前者,過去四年之中三年都是赤字預算,只得2021至22年度有189億盈餘。但如果不計債券收入,則連2021至22年度也是錄得162億赤字,四年全紅。

《財政預算案》在財政年度結束前發表,因此上述數字與最終核算有一定出入。(香港01製圖)
《財政預算案》在財政年度結束前發表,因此上述數字與最終核算有一定出入。(香港01製圖)

發債養工程之路走了廿年

在2019年發行綠色債券之前,政府對上一次發債用於基建工程,已經要數到2004年的60億五隧一橋以及200億環球債券。當時香港正在經濟復蘇,預算赤字由前一年的771億大幅收窄至134億。但由於唐英年為香港政府進行首次發債,涉及二百多億收入,庫房因而錄得120億盈餘。唐英年當年在《預算案》中提到,「政府所發行的債券,是需要償還的貸款。除去債券的數額後,綜合帳目預計錄得134億元赤字」。

2004年後政府未有發行新債,綜合帳目計入債券款項的都是償還支出。數目不大,只是在個別年份令盈餘賺了少,或者赤字稍增。而當年發行的環球債券,最後一筆、值15億元的款項已在2019至20年度全數清還。同年,政府發行首批綠色債券,將借來的資金放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用於「具環境效益的政府主要工務項目」,因此自2019至20年度起,只要計入債券款項,財政赤字便有所收窄。

陳茂波原意綠債每年發行100多億,但一年後已經加碼至每年借入300多億。到今份《財政預算案》,他再提出新的基礎建設債券,收入同樣撥歸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既沒有「綠色」兩字,相信代表資金不限於環境效益。綠色債券加上基建債券,政府預計每年可錄得650億元收入。由此可見,發債興建工程不是新政策。

簡單而言,發債就是調用未來資金,解決目前所需。而財政儲備恰恰相反,是運用以往資金,應付現在開支。雖說相反,但兩者的本質都是透過靈活調用資金,發揮更大效益。現在資金有餘,與其找個地方花掉,何不在明年用在有需要的地方?預期三、五年後的收入有多,何不現在提前支取,賺取合理回報或者促進社會效益?

債券只要適當地發行及運用,是當代公共財政的重要工具。美國、日本、新加坡也如是。當然,目前的高息環境未知何時改善,發債在財政上有效益有多大,是陳茂波要計算清楚的事。但香港由唐英年的一次200億環球債券,到陳茂波每年650億工程債券,走了接近二十年的時間。而且到了今天,規模也只是每年650億,預計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百分之十,無怪乎有人把香港政府的財政紀律嚴謹負面地形容為「守財奴」。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開源措施不多,累進差餉及BEPS 2.0是過去已宣布的政策,債券只是規模加碼,新措施主要是額外足球博彩稅(24億)以及調高煙草稅(13.4億)。(張浩維攝)

被消失的「12個月政府開支」

香港經過了四年、涉及超過4千億的財政赤字之後,現今仍然財政儲備超過8千億。有人說是「僅餘」8千億,言下之意,好像8千億只是很少錢。

8千億儲備相當於政府12個月開支,比起2017至18年的28個月水平當然是少了很多。但不是現在太少,只是五年前太多。梁錦松上任後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將財政儲備水平定在政府12個月開支,唐英年上任後第一份《財政預算案》維持這個長遠目標,同時預算未來五年只維持於7個月至10個月。

但現實是庫房一年比一年「水浸」。在2007年,唐英年發表第四份,亦是他卸任前最後一份《預算案》時,儲備水平已上漲至19個月,更把「相等於約12個月的政府開支」明文改寫成「政府的目標是維持充足的儲備」。曾俊華任內九個多財政年度,全部維持在19個月至25個月水平。12個月這個長期目標,下場跟「八萬五」一樣。

抗疫、臨時醫院、兩輪保就業、三輪消費券,經歷這三年大額開支之後,財政儲備仍然相當於12個月政府開支,不是「僅餘」而是「坐擁」8千億。政府多一點錢不是壞事,但與此同時,香港愈來愈多貧窮人口,住在劏房的人不計其數,輪候公立醫院的服務動輒以年計。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之下,還在憂慮財政儲備是8千億抑或1萬億,是12個月還是14個月憂慮,豈不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