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訪華是「用腳投票」?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周五(4日)帶商團訪問中國,是新冠疫情以來首名西方國家領袖來華。他出發前周三(2日)在《法蘭克福匯報》撰文,表示已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等歐美伙伴協調,認為中國是「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朔爾茨表示與中國打交道時必須接受及認真看待競爭,並在合符共同利益的情況下尋求合作,亦會向中國反映人權、新疆問題、補貼與公平貿易等「艱難議題」。

合作當然是追求共同利益,說朔爾茨這番與其說是給中國,倒不如說他的對象是德國民眾。朔爾茨一邊強調訪華時不會放下「艱難議題」於不顧,另一邊強調務實地與中國討論合作是為了追求共同利益,其實是要減低來自於國內對華強硬派、歐盟以至於美國的質疑。

2022年5月9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視像會晤。(新華社)

朔爾茨力排眾議訪華

歐美近年與中國關係一落千丈,中德也不如默克爾時代般密切。朔爾茨去年12月就任總理後,沒有多少對華強硬的發言及政策,嘗試在中美角力間保持德國的中立空間。但他的「紅綠燈」(社民黨、自民黨及綠黨)執政聯盟內,綠黨及自民黨卻是對華強硬派。綠黨的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和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呼籲要對華要採取強硬的政策和立場,汲取經濟依賴俄羅斯的經驗,對華不再重蹈覆轍。哈貝克更指德國正在採取措施減少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並稱會人權議題將會優先,確保德國的供應鏈內不會有侵犯人權及強迫勞動的行為。

但亦因為俄羅斯的戰事,德國正在承受嚴重經濟損失,難以負擔另一場經濟對抗。事實上,雖然近年政治關係轉冷,《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也被打入冷宮,但中國連續第六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交易夥伴。中德貿易額在2021年及2020年以歐元計算同比分別增長15.1%及3.5%,今年首五個月德國實際對華投資更加增長21.4%。

綠黨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昤知名的對華強硬派。(Reuters)

中歐合作合乎現實需求

德國商界亦一直希望政府能務實地與中國合作,德國工商總會主席萬斯勒本(Martin Wansleben)在接受德意志電視台訪問時表示支持朔爾茨訪華,更坦言「沒有中國,德國會變得更窮」。在訪華前不久,德國內閣批准了中遠集團收購德國漢堡港口福地(Tollerort)24.9%的股權,可謂對中國釋出善意。而根據彭博社報道,陪同朔爾茨訪華的代表團成員包括了德意志銀行、西門子、福士汽車、寶馬、默克藥廠、BioNTech、Adidas等德國企業的行政總裁,可見到此行為德國商界製造機會和爭取市場准入等經濟目的非常濃厚。

儘管外界一些人對「二十大」後中國經濟發展感到擔憂,但朔爾茨此次率團訪華,名副其實「用腳投票」表示對中國經濟的信任。甚至由於朔爾茨指德國不可能獨立於歐洲而行事,並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取得共識,這次訪問可能折射歐盟的未來態度,馬克龍訪華的傳聞不是沒有道理。

香港才剛舉辦了國際金融投資峰會,嘗試挽回外資對香港金融市場的興趣和信心。但眾所周知,香港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興趣。而既然歐盟核心成員法德兩國都似乎有意加深與中國的合作,縱使中歐關係未必可能回到《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時的情況,但肯定也不會是經濟脫鉤。既然如此,香港就更須掌握形勢,尋找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