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黃碼」未足以內防擴散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近日接受媒體訪問,預告「紅黃碼」的具體安排快將公布,並且將與縮短抵港人士酒店隔離檢疫日數一併推行。與此同時,政府又宣佈將接種疫苗的年齡範圍進一步擴大,容許年齡介乎六個月至三歲間的幼童接種科興疫苗,以及50歲至59歲的合資格人士可網上預約接種第四劑科興或復必泰疫苗。

自上個月下旬開始,本地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病的新增個案數字一直維持在每天4,000宗上下,最近星期二(8月2日)錄得的單日11宗死亡更是三個月來新高,其中包含一位僅22歲大的女嬰。面對此等形勢,政府適時放寬疫苗接種措施值得肯定,惟「紅黃碼」已知安排主要仍是處理「外防輸入」,對應付本地疫情的「內防擴散」作用較低,當局在此方面還得再下功夫。

黃碼範圍需要清晰界定

首先關於「黃碼」適用對象一事,有報章引述盧寵茂說政府打算「循序漸進」擴展至與確診患者同住的密切接觸者,可是同日電台訪問裏他又講到政府「定案」是只應用在入境旅客。盧寵茂此前曾稱抗疫專家顧問團成員應該統一口徑,別令公眾從不同來源收到混亂的訊息。如果上述資訊差異箇中沒有牽涉傳述誤會,我們必須提醒局長也得以身作則發放清晰一致信息。

另一方面,「紅黃碼」的推行依賴「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禁止進入範圍亦將囊括食肆,但盧寵茂在《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下發出關於餐飲業務的最新指示,依然標明掃瞄二維碼的規定「不適用於只購買外賣的顧客」。現時購買外賣的顧客往往會進入食肆就座等候,那麼出於防控及追蹤個案的需要,有關規定可能亦要作出相應修改。

既有措施不當輕易放鬆

再者,無論有「紅黃碼」與否,社會近月執行「安心出行」明顯趨於鬆懈,現時在《預防及控制疾病(疫苗通行證)規例》指示下商場、百貨公司、街市、超級市場等「被動查核」的場所已經鮮少有人自律停步掃碼,當局派員抽查亦遠不及過往嚴密。而上月盧寵茂提出「紅黃碼」方案的時候,立法會議員、前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陳凱欣亦質疑有關問題可能削弱措施成效,政府十分需要考慮如何加強監察。

除此之外,政府使用「圍封」措施同樣沒有年初疫情頻繁。前任食衛局局長陳肇始在今年1月至3月間作出了261次「限制與檢測宣告」,到4月至6月間已大減至112次,當中有37次是在本地疫情最為輕微的5月,那時全月確診數量僅得7,582宗。奇怪的是,盧寵茂上任後的7月明明情況嚴重得多,卻只發出27次同類公告,數字上難以令人信服當局沒「躺平」。

+1

新一屆政府屢次強調的「精準抗疫」固然正確,但派員抽查與圍封強檢按理不會違反此一概念,並且也沒增加多少「社會成本」,更大影響的是當局有否意願執行而已。況且新近防控措施大都是建立於市民自律之上,相反高官與公務員需要親力親為之事愈來愈少,若他們只知道將「內防擴散」責任轉嫁予社會大眾,恐怕並非治港者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