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分配的好壞決定社會制度的優劣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今天的世界,人們總是習慣用意識形態及政治立場來劃分社會制度的優劣,以及價值觀的傾向性。西方國家熱衷這樣搞,東方國家也不示弱,大家都覺得自己的統治是最好的,誰也不服誰。

過去美蘇冷戰時期是這樣,到了今天甚至愈演愈烈,政客們可能覺得很過癮,很有征服感,很有成就感,似乎沒有想過倒霉的是無辜的國民。

來稿作者:周海平

縱觀這些年,世界發生這麼多大事,先有新冠病毒疫情,後有俄烏戰爭危機,緊接著是美國通脹危機,法國和英國大罷工,約翰遜下台,眼下又來了一單安倍遇刺事件,可謂多事之秋,一件接一件。

不管這些事件造成了多少人死亡,還是引發地緣政治的新的變化,利益博弈和鬥爭本質的背後,說到底還是「分配」的問題。

2022年6月21日,倫敦利物浦街車站月台看不到乘客也看不到列車。如此不穩的畫面這星期出現在英國的鐵路站上,在此之後,通脹衍生的不滿會否又蔓延到什麼地方去?(Alberto Pezzali/美聯社)

分配理論各有千秋 同樣必須可持續

但凡學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以及西方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今日世界有三種「分配」理論:

一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分配理論之「按需分配」原則,即你需要什麼,就派給你什麼,好像天上掉餡餅,輕鬆易得。但你不要忘了,國家可是「按需分配」的主人。你的需要,必須經過國家的嚴格認定才行的。國家是有形的手。

看起來,這種分配形式好像不錯,只是目前世界各國還沒有本事選擇這種分配形式。聽說難點是「需要」二字不容易把握,還有生產者的積極性以及他自己的需求,該如何安排和處理,都是一個很大的科學難題。

二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分配理論之「按勞分配」原則。這種分配形式,核心在於只要勞動就能得到報酬,國家是資源的主人。只要國家必須創造按勞取酬的公平環境,國家仍是有形的手。好像馬克思說的「勞動創造世界」,似乎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報酬。但「按勞分配」原則的前提,是國家制定遊戲規則,國家是話事者,國家可以根據統治需要干預市場,平衡利益,都是無可厚非的。

三是亞當斯密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理論之「供求關係分配」原則。「供求關係」理論一直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重要法則,也體現在分配形式上面。即勞動力價格永遠體現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的價值,取決於行業的稀缺性,勞動者的技能和知識。通俗講,供求關係決定了勞動力價格。只有市場才是有形的手。個人的勞動價值,都受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的。

進一步說,在自由市場的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知識以及特殊技能,是得到高額的勞動報酬的唯一要素。勞動力的定價權,完全受供求關係的唯一影響,而非其他因素。比如今天的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都採用「供求關係」確定價格以及分配形式。

老實說,上述這些分配形式也是各有千秋,見仁見智,不說誰消滅誰。有一點是公認的,就是所有的分配形式,都應該自然延續,可以施行下去,這是最起碼的。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分配形式,必須體現三個最靠譜的指標:國家要有錢,富人有錢賺,窮人過得好。有本事做到這三者完美統一,就是最好的分配形式。這跟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的。

為何這樣說?理由是:

一、國家要有錢,可以做大事

這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當國家有錢,國庫充盈,就可以發展外源性經濟,主動「走出去」,參與世界競爭,比如中國的「一帶一路」,開疆擴土,成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戰略。同時,國家也可以走內源性經濟之路,保守經營,關起門來搞建設,比如投資基建設施,民生福祉和軍事國防,把自己的事做好,再來考慮外面的事情。

當然,國家要做到有錢,實行好的分配手段必不可少:比如稅收政策,出口拉動外匯戰略,大興基建投資工程,土地財政,或是多管齊下的賺錢方式,都體現國家分配的大學問。你說這些賺錢的手段,有多少是「需」和「勞」的分配形式,還是「供求關係」的分配好處,還是兼而有之,想是見仁見智的。

第二層意思,國家有錢,離不開物質和精神的分配。物質的分配自然指的是國民的絕對收入與社會通貨膨脹程度的差異,也有四個等級:

絕對收入高,通貨膨脹低,生活品質自然很高,有這樣本事的國家相信不多;

絕對收入高,通貨膨脹也高,生活品質還算過得去;

至於絕對收入低,通貨膨脹也低,相信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如果絕對收入低,通貨膨脹還很高,那就不足掛齒了。

這一比較,高下就立判。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來源,所以不能放任貧富差距擴大,更不能在發展的道路上放棄基層市民。(Getty Images)

精神的分配,指得是國家給予國民的法治和自由的程度。這其實也是一種分配,很多時候它的含金量比物質更為重要。為何這樣說?因為互聯網和新型社交平台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交往規則,「世界是平的」,資訊之下,國民都在比較生活品質和法治和自由程度,就像俄烏戰爭危機,背後的核心要素都是分配引發的矛盾。

一句話,國家有錢當然是本事。你說國家資本主義也好,權貴資本主義也罷,有錢自然財大氣粗。我們說,國家不管怎麼玩,怎麼賺錢,怎麼平衡,都撐得下去,這是需要本事的,前提是懂得科學的分配。不懂得分配的學問就要吃大虧。比如眼下的斯里蘭卡,搞到今天這個地步,國庫空虛,社會通貨膨脹,國家被人看不起。說到底,還是不懂政治經濟的後果。

我聽說完全西化的日本岸田政府,最近也在探索「分配」的模式,看來學會如何分配要比其他的發展策略更具管治效果。

二、富人要有錢,社會有動力

很多人不大理解,為何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政府總是優先救濟企業主(廣義的富人),優先向僱主傾斜,這是有道理的。一來企業只要開工,就可帶來就業、原材料採購以及企業運轉等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而這是GDP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社會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市場力量;二來企業是市場最活躍的資源要素,企業及僱主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力量。調動企業主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是政府最重要的一項工作,而非派錢這麼簡單。

其實只要看看這幾十年,發展得好的國家和地區,新上台的領導人沒有一個不是帶著大企業的老闆出訪的,所謂「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做生意總是第一位的。美國是這樣,歐洲是這樣,中國更是如此。可見確保企業主(我們說富人)有錢賺,市場就有動力,就業、原材料採購、企業運轉、產品銷售以及稅收的好事就跟著一起來。市場一旺,社會的動力就起來了。人氣永遠是富人帶動起來的。

而國家懂得分配,甚至二次再分配,便能很好的調動富人的積極性,只要開工,就有現金流,蛋糕做大了,大家都有著數,國家得了大頭,企業主有錢賺,就業者有了就業保障,這是基本的邏輯。你說這裡面又體現多少「需」和「勞」,以及「供求關係」分配貢獻,相信只有富人心裡有數,在利益分配上,富人永遠是最有感覺的。

所以說,解決了富人的賺錢,社會就有了原始動力,這或是分配的最佳遊戲。什麼叫「羊群效應」?就是富人的帶頭羊作用。維持香港的資產價值和股市指數居高不下,便留住了富人,留住了富人,就留住了財富,留住了穩定,資產就不容易下跌。

畢竟,政府永遠是「救急不救貧」,派錢終歸不是解決社會富裕的根本之道。

夏寶龍指,特區管治者需要衝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有效破解住房、就業、醫療、貧富懸殊等突出問題。(資料圖片)

三、窮人過好日子,社會秩序好

什麼叫窮人的好日子?其實,按照分配理論的指標,也是可以具體衡量的。

一是國民絕對收入的多少(我們說按照平價購買力計算)。一般來說,一個勞動力的絕對收入,足以支付一家人的開支,這是比較好的絕對收入指標。聽說歐盟最低工資工時是12歐元,美國是13美元,英國是10英鎊,這都可以很好說明分配的價值導向。

二是法治和自由對國民的保障程度。所謂法治,第一是人身安全的法律保障,第二則是財產安全的法律保障。而自由則是指在一個大的清晰的框架下的言論、出版及結社的自由度,這是構成好日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要素條件。

我看到這些年,西方社會國家常發生罷工的事情,以及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地區常發生人權的事件,不外乎是社會分配不公,以及法治和自由的問題。總而言之,好的分配形式從來沒有階級屬性。「按需分配」也好,「按勞分配」也罷,亦或是「供求關係」的分配形式,只要你的分配令到國家有錢收,富人有錢賺,窮人能過上好日子,「一國兩制」成為富有、法治和自由的代名詞,各界皆大歡喜,就是世上最好的分配。

作者周海平自2010年由內地來港定居,退休前在電子企業任職投資者關係高級總監。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