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疫情升溫 防控與經濟尋平衡
內地新冠疫情近日繼續升溫。周一(25日)計,北京市出現32宗本地病例,另有一宗屬本土無症狀感染個案。北京東城、西城、海淀、豐台、石景山、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大興、經開區11個區域遂展開三輪核酸檢測,市內民眾開始購入食品物資,配合政府遏止病毒傳播措拖,防備全市進入檢測封城狀況。
深、廣、北、上等主要經濟城市先後受這波疫情所影響,預期各項防疫抗疫措施亦將維持一段時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謂不言而喻。一些外國媒體質疑中國政府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甚至諷刺中國已不惜一切經濟代價放棄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政策。然而,國務院周一再度頒佈〈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文件,表明全面協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服務業領域應對這一波疫情的困難境況,種種扶助經濟措施說明了中國政府挽救經濟的決心。
經濟發展仍然是首要任務
文件開首便直接指出「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表明會以各種財稅減費措施促進消費有序恢復發展,破除限制消費障礙的壁壘。對於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文件亦預告政府將加強紓困力度,從而穩定企業、市場和消費者的信心。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亦發出過〈關於做好近期促進消費工作的通知〉,各項官方文件都是說明「提振市場信心」和「營造良好氛圍」依然是當局刺激經濟的立場和策略。中國在保持經濟增長和運行的立場不變,反而部份媒體就因戴有「有色眼鏡」,變相忽略了中國政府挽救經濟的措施。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出手降低銀行體系的存款準備金率,釋出5,3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有關措施本來就是挽救市場信心的強心針。分析認為,中國短期內將有更多貨幣及信貸寬鬆政策推出,務求以寬鬆的貨幣政策為市場注入動力。何況中國政府早在今年年初已鎖定減稅降費等措施是為紓困企業和刺激增長的關鍵舉措。中國財稅部門周二(26日)亦公佈全國31省市將在「六稅兩費」上作出減免,包括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等各種收費預期獲50%幅度寬減。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始終是中國的首要任務,情況並非如一些外國媒體所言因執着「動態清零」政策而放棄經濟發展。
致力達致不容易的平衡
這一波疫情在國內城市之間快速傳播,在中國政府依然堅持「動態清零」下,國家經濟難免已付上一定代價。單單以滬深300指數計,今年年初至今已下跌超過兩成。然而,龐大的經濟代價背後卻不代表中國應完全放棄過去兩年多賴以成功的防疫政策,關鍵始終是如何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衝。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早前一方面明確表示將着力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盡力減低疫情對經濟民生發展的影響;另一位副總理孫春蘭亦繼續在上海等地調研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務求盡早實現社會面清零目標。
不了解中國政府抗疫思維的外國媒體,或會簡單地認為中國最終出路只有撇棄「對清零政策的固執」,所以才會作出種種冷嘲熱諷。但其實有關注中國防疫與保障經濟措施的人不難發現,中國正努力嘗試在兩者之間取得不容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