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重拾生活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社交距離措施周四(21日)首階段放寬,重啟晚市的食肆不少首晚即見顧客輪候,部份餐廳的周末訂座已經爆滿。餐飲業界估計,放寬首日飲食業整體生意增加兩成。戲院、美容院、健身室等處所恢復營業,當中不少美容院的預約全滿,健身中心更有市民凌晨即入場「做gym」,重拾鍛練身體的習慣。不用餐飲或零售業界的統計,也可感受到這輪措施放寬帶來的氣氛較4月7日派發首輪消費券的更熾熱,市民外出的意欲更大。

如此差異不難解釋。早前餐廳沒有晚市堂食,市民不能夠跨家庭聚會,外出又受制於二人限聚令。雖然商場零售仍然開門做生意,但市民既沒有多少外出節目,消費意欲自然大減,甚至連換季的需要也可以延後再算。說到底,消費券就好像金錢一樣只為工具,若沒有想消費之處,沒有想購物之物,消費券難免沒有用武之地。換句話說,消費券徒有交易價值,本身並沒有使用價值,除非它能夠換成貨品或服務。

「辛苦搵來自在食」

香港人有句老話說,「辛苦搵來自在食」,意思其實如出一轍。除了一些人很熱愛工作之外,很多人勞碌工作都是為了賺取薪酬,然後花在他們的生活之上。「食」當然是必需,也是很多人的興趣所在,但我們也不妨廣義一點來理解「食」,也就是各方面的生活享受。有些人為了「買靚衫」,有人喜歡遊山玩水,也有人喜歡買新款電子產品,不一而足。由此看來,勞碌工作本身也只是一個工具,過喜歡的生活才是目的。一些人營營役役,慨嘆「只得生存,沒有生活」,也可以說是不幸地本末倒置。

工具和目的如果不區分清楚,事情很容易異化。最近中學文憑試開考,將會影響一眾莘莘學子的前途。但公開試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工具,用以區分不同學生的能力,以及適合的求學前路。惟現實卻是他們過了公開試以後,對於前路應該再往哪個方向走往往沒有想法。即使是成績考得好、能夠入讀「神科」的,也不就知道自己的人生志向。不知道是否香港中學階段的生涯規劃不足,公開試這個工具成了不少學生的目的。

分清工具與目的

又想一想特首選舉。我們雖然手上沒有選票,今屆甚至連候選人也只得一個,但若撇開這些現實情況,問問香港人想誰來做特首,得到的答案可能只是「總之要普選」。落實普選當然沒有錯,也是《基本法》第45條所訂明的目標,但普選作為一個選舉制度,也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即使落實了普選,我們還是要問香港需要一個怎樣的特首,這個特首需要有哪些的政綱主張。提出治理好香港的主張、當選後落實政綱,才是選舉這個工具所要實踐的目的。

回到這屆特首選舉來說,唯一候選人李家超一再重申要「以結果為目標解決不同問題」,其實這個也只是工具或者手段,並沒有說明要實踐的目的是什麼。過去多年其中一樣困擾香港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社會經常只糾纏於工具,但對目的本身的討論卻很少。但這幾天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的現象便說明,其實香港人有很多生活想要追求,對美好的生活不是沒有想法。如果為政者仍然無法改善市民的生活,不論是安居置業的需求,是吃喝玩樂的自由,或是合法地對實踐政治理念的追求,這個政府也就是忘記了它的存在本身也是一個工具,服務市民、促進社會福祉才是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