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社區組織 抗疫事半功倍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宣布暫緩全民強制檢測,惟周三(23日)補充說在疫情末段,為了揪出剩餘感染者,切斷傳播鏈,可以考慮全民強檢。
林鄭解釋內地做到「不落一戶一人」,每戶每人都要下樓檢測,才滿足到全民強檢目標,並質疑即使本港強制推行及有法律基礎,也未必確保百分百達致目標罰則,能否確保百分百達到目標。
的確,一河之隔的深圳在七天間完成三輪為1,800萬人做全民檢測,全市基本實現「動態清零」,足見執行效率之高。這是靠市內按居委工作人員指引到採樣點,行動不便的居民可獲上門採樣,未依時做採樣的居民,其健康碼會轉為黃色或紅色,陽性確診者的小區列為封控區,把病毒控制在小範圍內。此外,政府登記住戶資料,編製和核對圍封居民名單,同時運用「電子哨兵」系統查核區外人員核酸檢測結果。總的來說,這是靠公務人員迅速應變、掌握居民住戶資料和科技運用。
香港不是不知道數據和科技在抗疫和公共衞生的功效,然而昔日議會的反對派和不少市民高舉私隱,政府礙於民意就範,推出的「安心出行」欠缺內地健康碼等有助追蹤和偵測功能,錯過及早截斷病毒傳播鏈的時機。
第五波疫情暴露社會組織抗疫所限
香港不是完全缺乏組織動員力量。香港一直有居民、社區和地區組織,有義務也有受薪,有由慈善機構、政黨或企業統籌,也有不少自助網絡。它們在第五波疫情前做了不少濟貧、安老扶弱、提供文娛康體服務。當然,第五波疫情來得既快又嚴重,遠超各界預期,本地組織未及反應,可以理解。但第五波高峰期已過,接下來更可能在末段進行全民檢測,社區支援過程的不足必須盡快彌補。
有獨居公屋長者在圍封強檢期間或者染疫後被揭倒斃在家,有長者和基層家庭在染疫後困在家中缺藥缺糧,即使沒有染疫也而不敢外出,令人痛心。那邊廂,疫下福利機構上門支援服務有限度運作,電話支援的名單長,社工難有足夠時間充分了解受助者的近況。受助者其實需要多重而且能建立長期關係的支援,萬一有一個團體未能提供,另一個也可以補上。
掌握住戶需要 為全民強檢及未來做準備
其實,公共屋邨覆蓋全港近三成人口,互委會是聯絡居民的不二團體,政府不應結束互委會,更應借鑑內地居委、街道辦事處等管理模式,調整互委會職能,使其協助屋邨辦事處以至民政部門統籌和分發物資和提供服務。在私樓方面,立案法團或業委會應逐家逐戶了解大廈居民狀況,政府可以透過提供簡單物資,推動私樓團體行動。至於三無大廈,政府就要借助地區團體和區議員力量連結住戶。近日有建制團體大張旗鼓成立團體,協助政府派發抗疫物資包,以及招募分配義工支援院舍、舊樓住戶,又支援疫苗接種等,值得肯定。
對政府而言,各類社會組織得以強化是好事。既然林鄭提到在疫情末段或會開展全民強檢,各類新舊民間組織可以評估強檢期間不同群體的需要,以及調動人手管理強檢期間的人流。期望此等組織和義工能長遠發展,不是單純為了第五波疫情而做。這樣才能取得受助者的信任,受助者感到海溫暖,願意在有需要時向其求助。他日香港有甚麼大型事故,這些組織掌握居民的資料後,政府和組織本身就可以迅速精準支援有需要者,例如在高溫或寒冷天氣時候提供散熱和保暖裝備給長者,又或者透過定期的電話聯絡得知情緒變化或家居意外,盡快介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