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檢測早做較好 面對困難需要解決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香港01》引述消息指,政府內部初步決定延至3月26日方才開始進行全民強制檢測行動,日期比先前流傳的3月17日再晚一個星期以上。計劃行動預計維持九日,其間合共檢測三次,首個周期配合「禁足」措施,市民除出外購買食物或藥品等以外一律必須留在家中。另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本星期三(3月2日)重申,香港一定不會有「全城禁足」或「封城」。

多位專家近日也有提出意見支持延後全民強檢。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與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均指,檢測適宜在疫情初發或尾段進行,並且需要配合充足隔離設施。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更稱可以等到4月再做,因為屆時個案將會回落且有公眾假期配合。

3月1日,青衣隔離設施(方艙醫院)入夜後啟用,仍有工程未完成。(廖雁雄攝)

執行過程安全才是關鍵

現時支持將全民強檢延後的理由,主要有隔離設途不足、配合公眾假期及避免交叉感染。不過當局現時已經安排確診者進行居家隔離及治療,可用隔離設途足夠與否似乎就難構成具說服力理由。還有所謂配合公眾假期,根本是能透過行政措施簡單解決,譬如利用「公共衞生緊急事態規例」或「緊急情況規例」宣布新設假期。

至於行動途中可能出現交叉感染風險,當局需要做的也是設法確保檢測過程安全,像設置更多檢測站、安排廣闊場所給市民排隊、嚴格保持各人1.5米社交距離限制、頻密進行消毒清潔等,而事實上這一連串措施本來就是過去同樣應當做的,只是因為疫情未有如此緊張所以沒有好好執行。

錯過時機不能推後了事

全民檢測行動一拖再拖,甚至等待個案自然回落才作行動,自然令人質疑是否仍以「動態清零」作為目標,抑或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躺平」、等待疫情自己過去。近日來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亦說過「動態清零」首要原則是「及時主動發現傳染源」以及「快速發現」,而盡早推行全民檢測必然較早能找到個案。

不過,無論是3月中旬或下旬實行全民檢測,即使過了疫情高峰,也非沒有意義。參照內地實際操作經驗,譬如武漢前年5月是於疫情舒緩、解除封城後為找出殘餘無症狀感染者而進行檢測。

2020年5月15日,武漢一個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收集樣本進行核酸檢測。(Aly Song/路透社)

正如一些專家提出,全民檢測在疫情初期進行較好,無奈的是現在香港最佳時機已過。但是個案何時到達高峰或者回答難以確定,何況在此期間一定會有更多人被感染、陷入重症以至死亡,當局若想繼續等待合適時機顯然有欠妥當。就跟解決本港其他深層次矛盾或管治問題一樣,遲到好過無到,而「小遲到」亦絕對要比「遲大到」為好,做事原則更是只有一個:需要就做,有困難就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