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徒添恐慌 鎮定方為自救
第五波新冠疫情持續嚴峻,眼見公立醫院擠滿病人,加上即使染疫也遲遲未得政府物資支援,市民紛紛自救,靠個人、親友和社群力量應對疫情。民間力量固然可以緩減政府和公營醫療系統壓力,但力量必須善用,誤用只會製造缺糧恐慌,散播不實訊息,令人心更加虛怯。
論各種自救方法,最關鍵的是接種新冠疫苗。近日接種疫苗者人數趨升值得可喜,比率即將佔可接種人口九成。不過,兒童和80歲以上長者打針比率仍低,各界仍要大力推動他們接種,萬一染疫也能減低重症和死亡機會。政府和醫護團體要繼續增加接種人手,莫讓他們久等。
民間力量要善用 專業支援不可缺
即使接種疫苗,但因為Omicron傳播力高,染疫非稀奇事。政府的後續跟進普遍也來得晚,確診或快測陽性多天後才送院。要解決染疫到診療期間的需要,市民等不及政府,先行自救,例如交流康復經驗,代購快速測試包,以及為屋邨內染疫和居安抗疫者代購物資。另外,市民也先行購買能緩減病狀的藥物「看門口」,避免染疫後才發覺家裏無藥可用。
要發揮自救成效,還需各界協助,其中一個界別是社區藥劑師。他們可以指導市民挑選藥物和用量,對輕症患者尤其有用。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在周二(1日)刊載一系列常用紓緩新冠病毒病輕症的藥物清單,又按兒童及青少年、孕婦、餵哺母乳者分別説明各類藥物的使用風險。該會特別指出有助退燒的撲熱息痛的英文名有兩個,提醒市民勿重複服用。早前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與病人團體合作推出送藥計劃,在逾百名註冊藥劑師監督下將藥物送到病人。有了社區藥劑師參與,病人可以先自行用藥,只有當病情轉差時才到診所和急症室,減輕公營醫護壓力。
疫下人心更要定 切忌自私盲跟風
民間力量用得好可以團結社會,幫助社會渡過難關,用得不好就加劇社會不安焦慮,最明顯的例子是仍未止息的搶購潮。市民搶購食材和日用品,因為政府對全民檢測期間是否禁足的立場反覆,特首林鄭月娥在周三(2日)的最新說法是香港一定不會禁足或封城,會顧及市民日常家居需要,但會實施限制外出以大幅壓縮人流。政府沒有闡明限制外出的程度有多大,加上市民本已擔心家居隔離不能外出,故四出搶糧求心安。
政府固然要承擔搶糧亂象之責,但市民亦不能推波助瀾,尤其轉發社交媒體不明來歷的訊息。日前市民誤信香港即將禁足導致搶糧,「元兇」之一是一段聲稱立法會就全城禁足七天點票的錄音。市民未必全然相信訊息內容,但因為轉發者是親友所以相信。正因為社交媒體極之容易使人加劇恐慌,人人應對社交媒體內容保持戒心,轉發信息前先查核一下,可能很快已知道該信息是虛假的。
內地部門和本地進口商分別保證和重申本地物資不缺,即使因為中港司機和糧食處理人手因為染疫而缺勤,香港仍可從其他地方補充貨源,市民無必要囤積貨品。囤積的後果隨了導致浪費外,還令諸如日間長時間工作或行動不便人士難於購物,削弱他們生活質素。搶糧絕對不是自救,直白一點說是自私行為。同樣道理,明知染疫或有新冠病徵仍然外出,同樣屬於自私行為。疫症之下,我們要自救利他,而非自亂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