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要與時並進 規劃要整全有序
第五波疫情嚴峻,周末各區檢測站都因此而大排長龍,部份檢測站更有逾千名市民在嚴寒天氣下露天輪候多個小時。面對香港這一波令人憂慮的疫情,每位市民自當然應盡己任進行檢測,盡快堵截病毒傳播,令疫情盡快受到控制。然而,要在周末假日花上幾小時輪候也絕非理想。尤其是疫情已經躍升至單日逾600宗新增確診,而且預期將以幾何級上升,難道要市民在未來幾星期不斷周而復始地大排長龍等候檢測,各項經濟活動亦無了期地受限制?
疫情發展至今已兩年多,單單是檢測站不勝負荷的問題已多次出現,奈何政府仍然未能應付疫情發展所帶來的需要,從結果看足以說明他們沒有預計過今日香港的抗疫策略是什麼。假如政府只是懂得「從嚴抗疫」而缺乏全盤思維,甚至不能了解到「與民抗疫」的重要性,在這場仗結束之前,輸的只會是整個香港社會,以及無數已經因為各類型防疫措施而疲於奔命的市民大眾。
缺乏全盤意識的防疫思維
特區政府「從嚴抗疫」的思維本身沒有問題,亦值得社會肯定。因為香港各項條件因素至今仍然未能容許「與病毒共存」,尤其是已接種首劑疫苗的接種率都只是僅僅超過八成,而且在部份年齡組別的接種率更是只有三成左右。假如貿然進一步放鬆各項防疫規定,始終難以想像疫情可以對香港的衝擊。儘管在病毒Omicron肆虐下,大部份患者都只是屬於輕症的病例,但是防疫政策亦不能不思及社會中的老弱安全。
然而,大部份市民亦想知道政府現階段的防疫目標是什麼?到底我們仍然以「清零」或「動態清零」為目標?定還是我們只是待及疫苗接種率達到某個水平,就轉而採取積極的共存抗疫策略?政府若然只能以嚴厲措施應對,而給不出一個完整說法,自然予人失去方寸之感。
策略要按形勢調整
從每日確診數字以至未能追蹤源頭的個案看來,今時今日仍然以「清零」為目標已是不切實際,但若說香港正在邁向「與病毒共存」,亦似乎並非政府的取向。結果就是如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等人所言,社會根本不明白政府正在釋出怎樣的訊息,而市民則已出現「抗疫疲勞」,卻又陷於看不到方向的無奈。
周一(7日),本港新增614宗確診個案,同時初步確診個案更是達到約600宗,這些數字似乎說明再嚴厲的防疫措施,都不足以應對疫情的蔓延。而且在禁絕晚市堂食後,每檯人數已減少,惟數據上仍見病毒經其他途徑傳播。政府便應重新思考,應對早幾波疫情的措施是否適用於今日的發展。當香港所面對的病毒已演變成「高傳播、病徵較明顯、少重症」,早幾波的應對方法不應該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切合今日的需要。
因此,特區政府此時此刻要重新判斷香港的抗疫路線。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根據現時對病毒的了解和數據,勾劃出合適的應對時間表和路線圖,包括香港社會應該朝向什麼的疫苗接種率比率出發。若然在一定時間內疫情未能清零,政府是否會逐步讓市民維持部份的經濟活動下共同抗疫?不論是何種路線,政府官員的規劃及解說能力都將受到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