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赤口|香港要擺脫口角之爭的內耗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周四(3日)是農歷新年的大年初三,又稱「赤口」。根據不少有關農曆新年的說法,親朋之間在這天容易發生口角爭執,一些家庭甚至不外出拜年,免得家人好友在新春佳節因為瑣碎小事而傷及和氣。因此中國部份地方民謠《正月調》亦會唱道:「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有着「避年」的民間智慧。

過去幾年,香港不少家庭或親朋之間都會對這種民間智慧有過心領神會的感受。我們餐桌的氣氛都曾經受過這幾年社會對立的政治分歧所影響,多年朋友或親兄弟或曾揚言「老死不相往來」。而且這些分歧不但已破壞尋常家庭的日常生活,尤甚的是一些家庭出現不同程度離散,有家人選擇移民他方,有些人則避君三舍。

爭議之聲從反修例席捲防疫政策

無可否認,受到2019年反修例運動甚至後來的政治氣氛影響,彷彿事無大小都可以成為家人朋友之間的導火線。不難想像這段時間,在飯桌上大家都會盡量刻意地避談時政,甚至晚飯前都已經習慣先把播放新聞片段的電視機關上,又或者轉而播放其他節目,以防稍有不慎,家庭聚會變成又一次議論大會。

更令人感到無奈的是,這些爭議已從當日的反修例運動轉移至現在的其他政策。近日有議員建議政府積極協助修例運動中干犯罪行、有悔意的年輕人重投校園,部份人士就立即猛烈批評,更謂「沒道理要社會必須接納他們」;不同的專家學者議論有關「防疫清零」和「共存」的防疫目標,竟被議員何君堯套上「干犯國安法」的標籤,而要政府澄清和解釋。凡此種種無疑都說明香港的矛盾與爭議仍然無日無之,社會部份人仍然自困於敵我矛盾的二元對立之中。

社會毋需二分
關鍵在於「家和」

來到農曆新年,我們可能難以記起上次一家人和和睦睦聚首一堂是何時。同樣地,我們亦似乎早已忘記了香港社會曾經和諧的景象。此時此刻香港社會儘管仍然泥足深陷於矛盾的政治爭論和社會事件,我們卻不能忘記很多事情本身並非必然地非黑即白,關鍵往往是如何尋求最大的共識,繼而創造出解決問題的力量。

舉個例子說,與其說更新人士不值得被社會接納,我們倒不如問香港為何不可以改變現行的社會結構,創造出令青年人看到希望的社會環境,甚至撫心自問排斥之後又會否變相再度播下躁動和不安的種子?面對防疫方向的爭議,與其以「清零」和「共存」二元對立地互相攻伐,倒不如每個人都撫心自問「我們怎樣可以一起渡過今次的難關」,繼而理性地一起為香港疫情尋找出路。

傳統中國文化一直以來都強調「和為貴」,就是因為人生活在世界,我們往往不能離開社會。社會亦不可能無日無之地陷於爭辯,否則就好事多磨。這些中國傳統哲人的智慧,或許正是香港這現代社會所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