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倉鼠與否必須回歸科學防疫討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銅鑼灣寵物店Little Boss有職員及顧客確診帶有Delta變種病毒,而店內亦有多個倉鼠樣本驗出陽性。專家判斷很有可能出現倉鼠傳人個案,於是政府於周二(18日)宣布「殺鼠令」,令全港出售倉鼠之寵物店停業,並將所有寵物店倉鼠人道毀滅全港。同時,政府又呼籲在12月22日後購買倉鼠的市民將之交予政府處理,估計要處理多達2,000隻倉鼠。

事件引起包括動保人士在內的強烈批評,認為政府不顧及小動物生命。小動物的生命無疑值得尊重,然而就好像禁食肆晚間堂食等其他政策一樣,防疫措施難免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社會在討論公共政策時,應該以科學理性為本,而非感情用事。

+4

學者:隔離或檢測不可行

政府推出殺鼠令是擔心倉鼠可能成為傳播媒介之一,包括袁國勇與許樹昌等傳染病學的專家都指出這種由倉鼠傳人的機會甚高。有人認為應該先將倉鼠隔離,又或是撲殺令只要針對肇事的寵物店,無必要擴散至全港的倉鼠。然而,要為全港多隻倉鼠進行隔離、檢測等並不合乎社會現實。許樹昌就點明,當測試劑「人都不夠用」,為倉鼠這樣做等於浪費。袁國勇也明言漁護署沒有能力將倉鼠有效隔離及檢測,故只能作出不受歡迎的決定,強調「人的生命都寶貴」。

至於有人認為行動過於激進武斷,其實與「封城問題」是同一邏輯。當初中國在爆發初期舉國封城,馬上就有人認為過於激進,但事後證明此舉拯救了眾多人的性命。新冠病毒擴散如此之快,防疫行動不能每每等待有詳細研究結果才做決定。

從1997至2008年禽流感流行時期,香港已曾經為公衛已撲殺了百萬計的雞隻。2020年新冠全球爆發後,丹麥也曾撲殺感染的水貂。至去年11月,日本兵庫縣仍因為有禽流感爆發的危機而撲殺了15.5萬隻雞。有人事後孔明指可能沒有必要。但萬一引起廣範圍傳播,甚至出現大量人死亡,誰可以負責?我們應該問,冒險的代價是什麼?社會是否值得冒這個險?

科學問題應有科學根據

「殺鼠令」的必要性和規模都可以商榷,但討論應該基於科學所作的判斷,而非以煽動情感為先。甚至有網民竟然將人類類比倉鼠,反問為何不把感染者都殺掉,這難言是討論公共政策應有的態度。

防疫整體是科學問題,討論防疫防控措施,都應該有科學為本的理據。例如在抗疫問題上,經常有人散布「疫苗無用論」、「安心出行陰謀論」等,前者刻意放大注射疫苗的危險性及忽略其效用,而後者即指安心出行是要監控個人私隱等。然而這些都不盡科學。疫苗的安全性和效用都經國際及香港專家所認證,是利大於弊。而且事實上沒有多少人接種後出現死亡個案,無必要刻意放大這些例子。而安心出行屢出現走漏的情況也說明,程式根本不具追蹤功能。再加上,近來幾宗追蹤用家的例子都是以信用卡紀錄為據,更見此說無說服力。

香港要有理想的公共政策討論,就要以事實為本作理性討論。動輒以煽情方式激起民意,最終種瓜得瓜,得到的只是民粹,而非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