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清零平衡需要 拿捏鬆緊考驗解說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連續兩天受訪談及抗擊新冠疫情的策略,均用上「動態清零」一詞,有別於以往常用的「清零」。相比清零,動態清零較能平衡維護民康與民生經濟,避免以封城、廣泛抑制社交活動來遏止病毒傳播。但要新形式見效,政府須更着重阻止內防擴散,市民則要積極接種疫苗。

政府在社區出現Omicron病毒後指令收緊社交活動,多類處所關閉,晚市禁堂食,農曆年大型活動被取消。近日再錄得Delta病毒確診個案,社區或有其他隱形傳播鏈。因應Delta和Omicron傳播力高,加上新冠病毒繼續變種,香港能否重回社區長期零確診就成為疑問。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直言清零、零感染「差不多是不可能任務」,但香港當下不會亦不能跟從其他國家般與病毒共存。近期政府官員調整了取態,採納了內地現行的「動態清零」概念。

由清零至動態清零

陳肇始在周日(16日)的電視專訪,評估香港當下的Omicron疫情,指「如果大前提要動態清零及保護市民生命健康,我不覺得太過憂慮」。到周一(17日),她再接受電台訪問,具體闡釋動態清零概念,即當發現零星個案時就要盡量撲殺,防止社區爆發,守住外防輸入策略。

陳肇始表示,香港的目標是達至動態清零,就可以通關,可以正常生活。(盧翊銘攝)

內地正實行動態清零,有些省市近期錄得Omicron個案,當地政府竭力控制影響範圍,減少疫情對社會經濟的衝擊。上月初,國家衞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央視節目承認不能保證一個地方零感染,關鍵是迅速控制個案,撲滅疫情。他強調中國防控有成,得靠檢測、追蹤密切接觸者、臨床救治、社會動員和交通生活保障的能力,還要人們積極接種疫苗,減少重症和死亡病例。陳肇始的闡釋跟梁萬年的一致。

官民主動防疫是前提

動態清零不是說政府被動等病毒進入社區再處理。放諸香港處境,政府切勿藉動態清零放軟手腳,眼見入境漏洞於不顧,例如早前容許機組人員免隔離檢疫。動態清零的前提正正是外輸入,讓政府重點處理少數在各種措施下仍無法阻止病毒流入社區的個案。在此之上,政府要加強追蹤密切個案的能力,盡快把潛藏確診者隔離於社區。衞生防護中心在「望月樓」和「牛気」群組感染事發多日後,仍未尋回所有食客檢疫,足證「安心出行」功能仍有改進空間。

新型肺炎疫情為公營醫療系統帶來沉重壓力,醫院的深切治療部隔離病床承載能力亦成疫症爆發期間的隱憂。(資料圖狡/歐嘉樂攝)

動態清零策略有助維持社會總體運作,但除了要政府嚴加防範病毒傳播外,亦要市民配合。市民延續配戴口罩,勤於清潔的措施,更要積極接種疫苗。政府的「疫苗氣泡」預告縱初見成效,惟累積首劑接種率仍未及全港人口七成。正如另一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提到,接種者即使不幸感染,病情會較輕,傳播病毒能力亦較低,有助控制疫情。國家統計局周一公布,去年第四季國內GDP按年增長4%,按百分比計雖然繼續放緩,但可以說動態清零既可保障民眾安全又沒有拖累經濟,值得香港官商民共同參考。

政府實施動態清零,市民應多配合。但話說回來,絕大部分市民兩年來多番配合,但通關、全面恢復堂食等措施仍然未有着落,抗疫措施緊多鬆少,多少令市民失去抗疫動力,而突如其來的收緊措施,更令社會感到無所適從。疫情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起伏,故政府應仿效外地,以等級劃分疫情的程度和相稱的防疫措施,在疫情轉差時早作準備,在疫情趨緩時迎接希望,為動態清零添上更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