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與港府要做好「一國兩制」的教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周四(25日)出席教育局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師發展課程,就《基本法》規定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憲制地位向現場超過100位教師、校長與近1000名網上參與的教師親自授課,對「一國兩制」、政府的憲政立場、各個機關的關係以至政府和社會的關係等問題作出了解說。

林鄭月娥的發言由香港歷史和回歸歷程說起,繼而談論到特區憲政秩序、行政長官的憲政地位等主題,期間她亦特別指出「社會(過往)上都會有一些有誤會的看法」,並認為廣大市民都應該重新理解「一國」和「兩制」的關係和掌握《基本法》的精髓。

毋庸置疑,香港社會多年來對「一國兩制」的想像確有一些錯誤理解,當中不少可能是因為種種歷史原因而生成的觀點看法,同時亦有部分屬於一廂情願的假設想像。儘管今次特首釋述的對象只是公社科教師發展課程的教師,這始終是不錯的機會把話說個明白,讓社會對「一國兩制」的理解能夠正本清源。然而,過去港人理解偏差始終跟港府未有做好教育工作脫不了關係,就連林鄭月娥本人也承認「特區政府以至教育界去教育『一國兩制』關係亦不算教育得好,所以會產生了這些基本的原則問題」。

林鄭月娥於教師培訓課程主講

施政成果是最好的教育工作

況且撇開坊間部分對「一國兩制」一廂情願的誤解不談,港人多數質疑其實跟政府的施政表現有着莫大關係。社會對於制度的認同和認受,並不是必定需要經過一人一票的普選過程方能形成,亦可以建基於對政府施政上的成果和認同。然而特區政府過去24年在施政上拿不出實質的工作成果,從而向公眾證明「一國兩制」是真的可以「行穩致遠」,自然也是它本身需要反思的問題。

正如特首林鄭月娥在課堂中提出殖民地年代的總督亦並非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舉出來,而是由英國直接委派,然而整體上殖民地的施政上卻未有經歷太大的質疑和挑戰,甚至有部份人仍懷緬着80、90年代是香港的光輝歲月,這正正說明政府施政和制度認受之間的關係,亦反映部分對於「一國兩制」的質疑是來自特區政府施政缺乏說服力,其施政拿不出令市民心悅誠服的成績。

由此可見,除了透過現有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等措施把「一國兩制」的教育做好之外,政府還要解決各類型深層次的矛盾以及為年輕人創造出向上流動的機會,如此方為最有效和最重要的「一國兩制」教育工作。畢竟人的客觀理解比較容易糾正,但主觀認同感往往才是令人費煞思量的部分。

過去24年特區政府往往未能解決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市民亦往往對管治失去信心。(歐嘉樂攝)

不忘特首亦向香港特區居民負責

與此同時,林鄭月娥在課堂中又說過行政長官「也要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即向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居民負責」,這一樣是未來行政長官應該要多加關注忽略的課題。在「一國兩制」的憲政框架下,行政長官向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雙負責」,他或她要為着前者有效落實憲政責任,也要讓後者即市民感覺到自己真正代表着他們與中央進行良性互動,而非純粹以執行思維處理中央政府的指示,否則「雙負責」就會變成了厚此薄彼。

在早前的施政報告傳媒論壇中,林鄭月娥被問到港人是否願意與她同行,她稱同行是雙方的,而假如她認為同行的人是違反國家安全,她只好「分道揚鑣」。問題是作為「雙負責」的特首,其責任正正是應該有意識地避免相關情況發生,盡力防止「雙負責」的對象彼此出現矛盾,而不是在兩者發生衝突時只選擇向其中一方繼續負責和跟另外一方「分道揚鑣」。

「一國兩制」作為80年代鄧小平處理香港問題而因時制宜的辦法,它本身就有着各種彈性的安排去處理這個城市和特區未來在國家的角色和發展。明年是香港回歸中國、「一國兩制」在香港落實25周年的日子,假如政府可以在未來更集中處理「一國兩制」的教育,並以解決社會的問題和施政的實績進一步深化社會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