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關注香港住屋問題豈是新聞?
路透社上周五(17日)引述消息指中央官員曾向香港地產商表達「需解決房屋短缺問題」,周一(20日)香港股市立即感受到消息所引發震動,恆生指數收報24,099點,部份地產股份單日跌幅平均達10%。對於路透社「空穴來風」的消息,社會和市場都普遍出現憂慮的情緒。媒體繪形繪聲的報道令人憂慮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即將出現新一輪的「調整和整頓」,市場反應相當恐慌。
然而「解決房屋短缺問題」其實早已在政治議程,加上中央官員明言「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不再容許壟斷」,負責遊戲規則設定的特區官員不才是最應該顫抖憂慮嗎?
多年以來,香港的房屋短缺問題事實上早已被認為是首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舊事不重提,今年7月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已特別就香港的住屋民生等問題表達對香港「四大期盼」,並強調香港必須「告別劏房」,解決香港土地房屋困局是為所有管治者的責任。而在反修例運動後,社會亦陸續有意見認為房屋問題是為香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香港的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可以達至5.8年,而就算可以參與置業階層的年輕家庭亦因為高昂的樓價水平需要延長貸款年期至27年。面對香港各類型的房屋問題,解決房屋短缺因此早已是寫在牆上的政策目標,是為特區政府未來重要解決問題之首。
解決住屋需求早是各界共識
周一市場情緒被受波動氣氛的影響,無疑是路透社掀起的波瀾,但事實上,香港的房屋政策和地產市場需要出現結構性的改變早已是香港社會的共識,實情亦非什麼新興事物。「空穴來風」的消息只是談及中央官員為此「不厭其煩」表達過意見,亦是表示這些問題早看在中央政府眼裡。報道中引述消息指「並沒有限期」和「具體措施」,亦說明了真正要提出解決住屋問題的是香港政府本身。
多年以來,各地產發展商在新界囤積大量的農地和棕地,空置的土地令樓市的價格長時間徘徊高位。另一方面,各個地產項目落成後,地產商的銷售方法亦是令人詬病,尤其是現時一手樓的銷售手法上均以「招標」方式進行,亦大型發展商不再提供價單,並藉此降低市場透明度,從而刺激買家出價競投樓盤,變相令房地產價格維持居高不下的情況。然而社會要問的問題是:這種現狀是誰創造出來?
顫抖的應該是特區政府的官員
政府的「不作為」態度無疑就是樓價高企、貧無立錐之地的現狀的原因。面對發展商在鄉郊地區萬呎的閒置土地,雖然政府一直以來都有法定權力執行《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再作規劃發展,然而近年引用《條例》收回土地雖有增加,但跟地產商囤積的逾千公頃農地相比之下仍屬少數,特區政府卻連後者數據亦未有具體掌握,「地產霸權」之所以可以「稱霸」與政府官僚作風不無關係。與此同時,地產商的各種推高樓價的銷售手法更是政府「視而不見」的直接結果。歸根結柢,現時發展商的各類型買賣行為本來是屬於香港政府《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所規管,早在2013年政府已設立相關條例要求發展商提供足夠資料,保障一手樓市場的資訊透明度。然而,政府卻可以要求各發展商提供售樓說明書、示範單位、及於開賣前三天公布價單等,卻未有限制發展商招標的售樓方式,並且在這種情況下容許毋須公布價單。
加上,現時香港的房屋興建和土地規劃一直都依賴政府的賣地和審批。政府透過高地價的政策來維持政府的支出;與此同時,政府亦一直主導著地產市埸的發展。一方面香港的房地產市場法規由政府所制定;另一方面政府的賣地計劃亦直接影響市場上土地的供應。由此可見,地產商雖然有份推高樓價,但特區政府內無管治意志的庸官亦「推波助瀾」,間接造成所謂「地產霸權」。
長久以來,香港的房地產一直是全球最開放、最容易買賣以及最少政府干預的市場之一。然而,有關香港地產市場遊戲規則的問題一直不獨在於地產商一方,而在於作為遊戲規則制定者的政府。特區政府既是市場法規的制定人,亦是土地供應的一方,而且擁有各項法定權力解決土地問題,如果說今日市場在憂慮進一步的措施「整頓」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倒不如各級政府官員應顫顫抖抖面對自己過往的怠懶,以致樓價高企不下、市民住屋困難,甚至要中央操心。